又一个月过去啦,想念乡村书院了吗?
又一个月过去啦,我们的乡村公益书院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家长和孩子们的课程正在继续,请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吟诵课
孟朝霞老师又来给我们上吟诵课啦。老师说:吟诵吧,让我们一起回家,回归智慧的先祖为我们创建的人性家园。孟老师在百忙之中来到书院给大家上吟诵公益课程,她说只要大家喜欢吟诵,她就非常乐意教给大家,感恩孟老师!
门老先生的书法课
书法课依旧热闹非凡,阵阵墨香扑鼻而来,我们的课桌都不够了。后白涧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门开伶老先生光临书院,门老师84岁了,他听说书院后,特意光临书院,跟孩子们一起写书法,感恩!
书法课加课啦
现在来书院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书法课李长城老师看到这么多同学想学习,主动要求周六晚上7点再加一节课,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爱心奉献!
家长课堂《谷雨养生智慧》
一月一次的家长课堂,美丽的张美灵老师带来《谷雨养生智慧》,家长们都认真听讲。下课了家长们主动帮忙书院收拾教室卫生,非常感谢家长们。
书院来宾
感恩光临书院的两位老师,北京日报刘扬记者,自2000年以来专致于中华圣贤之学。中欧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陈达隆老师,2008年发起燕京读书会,愿为古圣贤心法血脉、为推广儒释道经典传承,尽一己之力。
国画课开课啦
4月24日,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第一节国画课开课了,李迎老师教孩子们国画技法,孩子们依然很踊跃。有报不上名的同学就来书院下棋,等下次机会吧。感恩李迎老师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课程,感恩李长城老师和李永强老师来书院帮忙指导!
媒体报道乡村公益书院
有媒体来报道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也和我们一起,见证着乡村书院的可喜的变化,并期待它更好的未来。文字稿如下,来自昌平新闻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近日,伴随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开课了,教室坐得满满当当。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先后开设了书法、绘画、吟诵、太极、国学等课程,给周边的农娃“加餐”。
据了解,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成立于2014年9月27日,由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并创办。该书院的创立,旨在让传统文化在农娃心中生根发芽,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发起人李亚鹏曾说,“乡村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乡村公益书院的建立,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养分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亲仁善邻的美好乡村图景。”
书院在外观上与平常的农家小院无异,走进之后,却立刻被它古朴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正房是平时上课的教室,二十个蒲团与十个复古的榆木小几案整齐摆放着,正房的里间摆了一整面墙的书籍,这些书籍均是村民和志愿者捐赠的。
自书院成立后,先后有d盈、赵家路、张美玲、孟朝霞等多位名师带来了手工绘画、中医养生、吟诵等课程。这些名师不仅免费授课,孩子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性”点课。
吟诵和书法课最受欢迎。因此,书院每周六都会有一节固定的书法课,来上课的是前白虎涧书画院的李长城老师。“这一捺要写的刚劲,得惜墨如金,认真去写。”李长城俯下身来,指导着孩子们。和城里的辅导班不同,在教学上,书院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闲暇时,书院也会对家长开展传统文化、养生和教育方面的培训。
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的第一位志愿老师黄曲说:“现在,方圆5公里的孩子都有来上课的。”
“乡村书院的开办,不仅是后白虎涧村孩子们的福气,也是咱阳坊人的福气。”阳坊镇相关负责人说。
黄曲见证着公益书院给村里人带来的变化:“孩子们通过在这里上课,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了,慢慢地也变得更加懂事。”
住在乡村书院附近的一位村民深有体会:“我们家的小孩一直来这里上课。前些天孩子的爸爸一边修车一边喝水,水喝完了就直接把瓶子扔在了地上。孩子在旁边看见了,二话没说就把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了。”白虎涧乡村书院不仅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还会穿插着讲礼貌与礼仪。
在这过程中,家长也改变了不少。黄曲说:“我们会经常和家长交流,教他们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之前村里有位家长,看到孩子在书院里跑跑闹闹,就生气的一脚踹在孩子的屁股上,呵斥孩子到这里来不好好学习就只知道玩。“我劝诫她,不可以打骂孩子,也不能当着大家的面对孩子大声吼叫。”
村民李女士感慨道,自从来到书院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之后,自己的脾气改变了,“对孩子更有耐心了。”
作为书院中国基金会乡村公益书院项目的第一个样板书院,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的效果已经显现。
据书院中国基金会项目主管蔡少宏介绍,目前已制作出乡村公益书院的项目宣传片,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北京其他地区,甚至全国推广。
“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是院中国基金会公益书院项目之一,旨在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诗书礼乐、生活美学等方面的国学经典课程,也将不定期地为当地的家长提供教育培训,致力于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上一篇:书卷墨香正少年
下一篇:乡村公益书院半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