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习总书记在这两年的讲话中多次触及传统文化承续、中华文明复兴的命题,但是今年的讲话显得更加深入,更具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习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今年官方、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得异常热闹,传统文化的从业人员也显得更加忙碌,人们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亲近也显得比往年更加迫切。人们很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21世纪的国学复兴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部门在这一年确实有点忙。2014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文,通知全国各地教委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早在今年春天,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纲要的通知》中,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并加大中高考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这一消息无疑成为教育界热议的头等大事。中高考是最好的指挥棒。语文分值加大,文言文等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对于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家长、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风向标。虽然有些被逼迫的意味,但是走进去却会受益终身。未来发展的竞争力一定是文化底蕴的较量,走得越高越远,这种文化的深入就显得越重要。
农村教育一直是薄弱的环节。今年9月,书院中国基金会开办的乡村公益书院在北京白虎涧村落成并举办了开学第一课的纪念活动。以德立人,以文化人。虽然现在刚刚起步,书院中国基金会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乡村传播传统文化,无疑将对乡村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并有效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
传统中国节日既反映中华民族的生活理想,也包含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载体。今年,各地文化部门、民间团体开展的清明读诗会、端午寒食雅集、中秋吟诵活动将民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展现,让人们更能真切体会节气与日常生活、养生、农作、气候、民俗最为紧密的关系。在微信中,有关节气的内容转发量一直很高。

在传统文化推广方面,民间团体和民间人士一直是自发自觉的推动者。中国现在身价最高的斫琴师王鹏很忙碌,不仅仅古琴的需求量猛增,而且今年下半年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接连几场的古琴音乐似乎比往年找到了更多的知音,成为最活跃的古琴艺术的推动者。
“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牡丹亭》传承汇报演出”可以说是昆曲的一次盛会,也是习书记在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积极落实。最为欣喜的事,这种华美婉转、一唱三叹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观众,竟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很多与话剧相结合的实验昆曲更是受到了年轻人的拥趸。
各地书院围绕琴棋书画诗香茶花的公益课程、雅集、培训活动自然也受到了年轻白领的热捧。这些年轻人在这些让自己慢下来的生活体验中更能从容寻找到自己前进的脚步,不盲从不急躁,并且体验成果也成为微信朋友圈炫耀的一大风景。

由书院中国基金会发起的“在此”生活艺术展,无疑是今年在雅生活推动方面最为抢眼的一项盛事。这股舒缓、雅致、静心的春风势头很强劲,从国博到南博,受到了全国南北各地观众的热评。人们内心对中国古典雅生活的那一点点向往被这次艺术展极大的勾连起来,人们沉浸其间,唏嘘不已,这种意境的营造原来是我们内心曾经封存的记忆,它原本就留在我们心底,只是好久没有拿出来晾晒而已。
媒体的工作本来就很忙。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家道、家风”的街头访谈的报道,让大家很敏感地感受到中国对老家规的重新倡导: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丢了自己的根脉,守住精神底线,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社会创造力,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不长远。
但是今年有一部分媒体人是在不经意间被带到了快车轨道。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本来就是一个尝试着探探风口的节目,但是一经推出,收视率很抢眼,这的确是始料未及,并在今年抢尽风头,直追娱乐节目。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在经过两年的运作后也拥有了一大批粉丝,原本5000本定量的书籍结果加印到30000本,还没有满足观众对好诗词的渴求。

凤凰集团开展的“致敬国学——首届全球华人国学盛典暨国学终身成就奖、国学研究成果奖、国学传播奖颁奖仪式”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完满落幕。这项活动对于早些年一直不遗余力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人来说,是充满欣喜的。他们沉潜多年的努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关注、得到了认可、得到了荣誉,得到了展示。他们是开窗破洞的第一人,虽然磕磕绊绊,虽然有社会的误解,虽然实践中有今天看来不尽人意的失败,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敬重的,没有他们在前面的铺路,传统文化想忙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忙起来。
如果说以上的活动还是国人自己的修为,那么APEC会议上所展示出来的“国学风范”则是在世界面前的彰显,极大鼓舞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不管是迎接国宾的仪式还是服装,都积极体现了中国“上善若水”、“天圆地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理念。
传统文化的承续是顺应人心,顺乎潮流的,所以在今年才表现出这么强大的民众基础。我们推崇传统文化不是倒退,不是守旧,更不是强制,它是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是我们对自己的重新认识。承续和发展都是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可以一口吃个胖子,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在探索的路上,试错也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国际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和实践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任何一种文化从来都不是封闭的,都是在融合中发展的,但是丢掉自己的融合是文化殖民,而不是自我完善。用文化影响别人,吸引别人学习你的文化才是强大的文化。
2015年,传统文化的脚步再忙也不要忘记自省,不迷失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祝福2015年!祝福中国!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