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灵动高贵,玄妙深邃,于有形无形间调和身的欢畅,在舒怀馨悦中牵引心的灵性,妙用无穷。香炉,沉稳而古朴,圆润而内敛,犹如重心,将香的飘渺混绕在一个清雅和寂的空间,在轻重间体现了幽淡致远的意境。
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说,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史前红山文化的之字纹灰陶熏炉、龙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良渚文化的竹节纹灰陶熏炉,给先人的传说做了很好的注脚。所以,香文化的发展一定是和香炉的历史衍变相依相伴的。

战国彩绘陶熏炉 整体呈豆形,炉顶是朴素的圆钮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最早以青铜、陶土制成,随后发展到质地以铜、瓷质为多,铁质较少,也有少量金、银、锡、玉、石、竹、木质。其用途或熏衣熏被、或陈设除秽、或敬神供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香比喻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当时佩带香囊、沐浴兰汤、互赠香品,形成一种风尚。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两汉早期的熏炉,大多沿用春秋战国时期“豆”的造型,浅腹,为了方便出香烟,盖上镂有较大并规则排列的几何形孔隙,盖顶有圆形或鸟形的凸起。虽然还是陶质的,但做工考究,具备了审美的功能。

两汉早期熏炉
但这种熏炉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博山炉。

博山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炉,它的基本造型
由炉盘、炉盖和炉座三部分构成,一般在炉座下还有承盘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博山香炉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重叠雕刻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其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鹊尾香炉
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才使香炉的功能开始发生转变。至唐代,焚香供佛、祭祖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要精神生活,博山炉的山势基本被莲花所取代。其中长柄形香炉是一种供养具,在北朝、隋至唐代的敦煌洞窟壁画及造像中常见。因状如鹊尾,也称为鹊尾香炉。
晚唐时还出现了带盖的形制。高圈足形香炉的形象也在敦煌壁画及造像中见到,有三足、五足或六足,且多为兽面爪形足,炉腹两足之间常有兽首衔环装饰,应是承袭了北朝之风格。

黑釉三羊铺首贴花六足香炉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统治阶级对宗教的提倡,才最终使香炉从实际生活用品转变为文人雅士的精神用品,文人雅士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如此等等,香已无处不在。
仿铜式瓷香炉问世之后,这种熏香赏玩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莲花炉和鸭形炉都是宋代比较常见的样式,耀州窑多见莲花炉精品。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家祭祀和陈设,极为珍贵;其后龙泉窑的仿官,也殊为精美。正是由于宋代的瓷香炉具有转型特色且制作精美,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北宋瓷香炉
熏炉的制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浅膛直接点燃草木香料的熏炉,向“隔火熏香”的深膛香炉演变。贵族或士大夫阶层在居室所用的瓷香炉,也用鬲、盆或鼎形,釉以白、青为主,不失淡雅之气。炉内先放用茄子秸烧成的灰,灰中浅埋透烧过的香炭饼,炭饼上放银或玉(云母)质隔火,宋代隔火多用银,称为银叶。叶上置香料饼丸,叶下的热量,使香味舒缓地散发,而无烟气,焚香的技艺达到一个更高境界。

北宋越窑秘色瓷香炉
明代是香炉发展的鼎盛期,种类丰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由于装饰的需要和香料的变化,明代香炉的尺寸普遍较大,早期以承足式筒炉为主,晚期以悬贴足筒炉为多。除青花外,明代香炉还有红绿彩、斗彩、五彩、彩色釉等品种。
明代以宣德铜香炉最负盛名。据考证,宣德炉是宣德皇帝命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等宋代关于器物鉴藏的古籍,并结合内库收藏的柴、汝、官、哥、钧、定等各大名窑器物中款式典雅者而设计出宣德炉的形制,并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制造,故名宣德炉。制作宣德炉所用的铜是进口红铜,并加入金、银等多种贵金属精心铸炼,当年共铸造出三千座,以后再未出品,因此极为珍贵。

明 宣德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同时,也将香炉的发展推到了顶峰,随后清代香炉总体来说其创造性只能趋向复古,虽然在工艺上可能别有精湛之处,但缺乏新意,装饰平平。
“掩华终不发,含熏未肯然”,燕居焚香,充满雅趣。香炉作为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祭祀供香的庄重与虔诚,从它历朝的衍变中更闻得历史悠远绵长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