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词人吕胜己曾写过关于梳子的诗句: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这句咏物其实是在以物喻情,表达爱情的愁思,从很早以前开始,梳子就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艺术表现形式。
梳篦是梳子与篦子的合称。梳齿疏“篦齿密”梳子用来梳理头发,篦子用于筚去发间污垢或寄生虫。现今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篦箕功用缺失而逐渐消失,“梳篦”在今天大多只指梳子。中国梳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传说梳子是炎帝身边匠人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而作,另有一说是轩辕黄帝的第二妻室方雷氏用鱼刺发明据考古资料,梳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左右。

史前时期梳子除了可整理头发之外,还是头上的冠饰,是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梳篦的材料已有骨质、牙质、木质、玉石质等多种。及至秦汉之际,梳篦已是成套使用,并盛放在梳妆奁、梳篦盒以及栉袋之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华夏民族自古流行“束发”,且儒家『忠孝』文化沉浸入民族的骨髓之中,《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论男女,梳篦是每个人日常生活必备的私密之物、妆饰之物。《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嗉希不同巾栉。”
古人也特别推崇梳头的健身功效,认为梳篦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有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因此可以说,梳篦至今仍是中国人须臾不可离身的必备之物,同时也是饱含中华独特文化内涵和情节的贴身之物。发展到今天,梳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了,除了具备梳发功能,有的梳采用了一些温和养生的材质,也有了保健的功效。

梳的结构和制作虽较简单,然而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却将它制作成精美的发饰,尤其是唐代的梳,制作十分讲究,材料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用金、银、玉、犀角等珍稀材质制作的梳。
随着梳的工艺的发展,梳从梳发工具演变成了古代女子的发饰。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因此,插梳之风在唐宋盛极一时。近现代女子虽不普遍以梳子插髻妆饰发式,但不少少数民族女子仍沿袭了用精美考究的梳子来作发饰的习俗。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养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养生专家指出,梳子就是一把很好的养生利器,它相当于一块刮痧板,善用梳子养生,可防治很多疾病。经常梳头能够促进睡眠。宋朝人郭尚贤在其著作《清异录》中写道:“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时小太平”。对于经常失眠的人士来说,常梳头,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旧时的中国,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备送梳子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顺利平安的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