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生活】屏风:隔而不离的款款深情-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生活 >> 查看详情

【雅生活】屏风:隔而不离的款款深情

浏览次数:1232次      更新时间:2015-09-09 17:17:00


 

屏,“障也”。屏风则意为“屏其风也”。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具,主要用于古代建筑物内部的挡风,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承。

西周初期,屏风就开始使用,最早用在皇帝宝座的后面,称为“邸”或“房”,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上“斧钺纹”,代表着权利的象征。《史记》中曾记载:“天子当屏而立。”《史记· 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文字表明,屏风之名在战国时已有之。

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人们的许多活动,都是在屏风前后展开的,留下了许多象“祸起萧墙”、“退而三思”等历史故事。

入宋以来,屏风的位置更加重要,几乎是有堂必有屏风。其摆放的位置通常总是放在厅堂下面的正中间。家具则以屏风为背景设置,如在屏前设榻,或放一对绣墩,以备宾主对坐。如此陈设,几成定式。

经过不断地演变,屏风不仅仅是作为防风、遮隐之用,并且有了装饰点缀之效果,与室内环境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东晋以来,书画家借屏风以书画,屏风的功能就更加多样化了,有教育功能、对话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彰显主人的风雅意趣或者思想品味。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绘有大幅的屏风,而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史传,唐太宗也曾将他的“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自勉警人之意。房玄龄“集古今家诫书于屏风”,而百姓有将功臣名将活节妇烈女事迹绘于屏风之上以示歌颂传扬和说教警诫。

而后,屏风画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书法等等。屏风作画题诗的习惯早就流传至日本,他们的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可为中日文化交流之佐证。



 

说到屏风的风水作用,不能不提到“影壁墙”。中国古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大门内外往往会有“影壁墙”。风水学中,无论河流还是马路,都忌讳直来直去,《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一语道破天机。有了影壁墙,气流要绕着影壁而行,减缓了气流速度,气缓则不散,符合“曲则有情”的原理。北京故宫中,几乎地每一院每一宫都设有影壁墙,所不同的只是材质而已:或为砖砌,或为木制,或为玉石。影壁使得进气的气流速度减缓,不仅起到聚气的作用;还使得气流减速接近了人体气血运行速度,让人产生舒适感,对居住者的健康和事业都大有裨益。这个原理应用到居室设计中,就体现为屏风的运用了。

“屏风”这个词就很有诗意,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意境。而且,古代屏风的制作工艺融合了浮雕、透雕、彩绘、镶嵌等手法,还把山水花鸟、民俗风情图案巧妙地移植在屏风上,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例如以古色古香的器皿及精美配饰件为题材并配以插花的博古屏风,就有着“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的高雅寓意。

客厅屏风是从室外进入客厅的必经之路,是进入客厅的缓冲区。它让进入者静气敛神,做好见面的心理准备,不至于唐突突兀,同时也是引气入室的必经之道。


 

屏风以其丰富的载体深情款款地向观者传达着传统文化意蕴,确实是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结合。汉人李尤《屏风铭》 :“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庸阏风雅,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不仅道出了屏风的特征和功用,还将屏风比作儒家道德伦理的化身,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代居室和庭院讲究移步换景、曲径通幽,而屏风能让平铺直叙的空间吨添律动和韵味。不论空间大小,都可通过精妙的分割和设计,让房间内处处是美景。明朝文人程羽文《清闲供》曾这样描绘过他的书房:“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同时,一扇精致的屏风,在起到遮挡和间隔作用的同时,还给层次分明、雕梁画栋的古代院落营造出了令人流连的情趣。因为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屏风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意境,就好像端庄的女子蒙上面纱,能够添上几分幽雅、掩映、娇媚、朦胧之美。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屏风以其古典、含蓄的韵致也吸引了很多当代人,他们常常费尽心机、巧思设计,将带着主人的个性与意趣的屏风巧妙点缀在家居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屏风,不言不语,含情脉脉,自是从古典中走来,叙说着滋养家风的款款深情......

 

上一篇:【雅生活】优人神鼓:旋转在“时间之外”

下一篇:【雅生活】石不能言最可人――古代雅士的赏石雅事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