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丨寒潮来袭,汉字也要冻成狗-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文 >> 查看详情

说文解字丨寒潮来袭,汉字也要冻成狗

浏览次数:1741次      更新时间:2016-02-01 17:08:00

寒潮来袭!!

汉字也要冻成狗

数十年不遇的寒潮席卷而来,东北的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度以下,江南各地大雪纷飞,连广州也有难得的雪花飘落。

中华大地上,不知有多少人冻得不行,呵着手,跺着脚,亦或钻在暖暖的被窝里不出来。

别说我们了,连亲爱的汉字君也冻得瑟瑟发抖、一脸寒意,不信你看:

 

bing

 

古文字中的“”与“冰”

 

“冰”的古字作“”,《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这是一个象形字,段玉裁说:“象水初凝之文理也。”——“”就像水面上刚刚凝结出的冰花。

《说文》:“冰,水坚也。从,从水。”“冰”本来是动词,表示水凝结成冰,是“凝”的古字。《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冰”即凝结之义。《新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在寒冬腊月痛哭不已,鼻涕眼泪粘在胡子上,都冻成冰了。

“冰”有洁白明澈的特点,多用来比喻清白的操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ong
 

 

《说文》:“冻,冰也。”冻就是遇冷结冰,它与冰、凝不同——冰、凝是水结成冰,冻则偏重于水之外的东西遇冷变硬。因此段玉裁说,“于水曰凝,于他物曰冻。”到了后代,“冻”才指水结成冰,比如“冰冻三尺”。

这样一说,我们就清楚了:冷饮以水为主,所以叫“冰棍”,不叫“冻棍”。水果不是水,所以叫“冻梨”、“冻柿子”,不能叫“冰梨”、“冰柿子”。古人还有“地始冻”(《礼记•月令》)、“冻笔难驱字更遒”(范成大《南塘夜倡和诗》)的说法,都体现出“冻”的这一特点。

尽管贾宝玉说,女儿家都是水做的,但人毕竟不是水,因此我们只能“冻成狗”,而不能“冰成狗”。《孟子》说“不暖不饱谓之冻馁。”《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麝月道:‘你死不拣好日子!你出去自站一站,瞧把皮不冻破了你的。’”用“冻”形容人的寒冷瑟缩,历史相当悠久。

 

leng

 

《说文》:“冷,寒也。”“寒”和“冷”都表示温度低,二者的区别在于:“寒”字多表示客观的温度,“冷”字则多表示人对温度的感觉。王维在《过香积寺》一诗中写道:“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中的“冷”字就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独居深山的孤寂之感。再如苏轼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冷”字同样传达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

正是因为“寒”和“冷”有如此差异,所以“寒”通常和表示客观温度的“温”对举使用,“冷”通常和表示感觉的“热”、“暖”对举使用。如《景德传灯录》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颜氏家训》所言“墨翟之徒,世谓热腹;杨朱之侣,世谓冷肠。”

han


 

《说文》:“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荐覆之,下有。”“寒”是一个形体复杂的会意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子,是草堆,中间是一个人,下面有冰——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一个人瑟缩在草堆中,下面还有刺骨的冰碴。这个字,看上去就“够寒”的!

寒冷,往往与穷困密不可分,所以古代有“寒门”、“寒舍”的说法,形容家境窘迫。还有“寒士”、“寒酸”的说法,形容人穷困潦倒。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名句,就是希望那些贫寒的读书人,能有一个基本的遮风挡雪之处。

当然,“寒”也是君子的考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正的君子要经历恶劣环境的考验,才能彰显高洁的品性。在风雪交加的战栗中,让我们勿忘松柏般的人格追求。

lin


 

“凛”在《说文》中写作“R”,“寒也”,意思是寒冷。《楚辞•九辩》:“窃独悲此[秋。”“[秋”即是寒秋之意。又如杨万里《午睡起》一诗云:“小风吹醉面,凛气忽如霜。”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云:“莹澈肖水玉,凛气侵人肌。”“凛气”指的即是寒气。

在文学作品中,“凛”常以重言的形式来表达“寒冷”之意——凛凛。《古诗十九首》云:“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开篇即以“凛凛”二字,写出了岁末天寒地冻的感觉。白居易《冬夜与钱员外同直禁中》云:“夜深草诏罢,霜月凄凛凛。”通过“凛凛”一词,将夜半的寒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shuang

 

 

《玉篇》云:“霜,露凝也。”露水凝结成霜,一般出现在寒冷的深秋,所以“霜”就自然而然意味着寒冷。《诗经》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露水凝结为霜起兴,烘托出了一种凄恻清冷的氛围,以表达诗人求而不得的惆怅。

在唐诗宋词中,“霜”的意象屡见不鲜。如杜甫的《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雪冷霜清,诗人用恶劣的天气状况衬托自己远游在外、未知归期的寂寥心境。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个“霜”字,即摹画出了一幅深秋早行图。在宋词中,“霜”和“寒”常常一起出现,例如《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等,都表现出了“霜”的寒冷。

文章来源:

章黄国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说文解字丨敲击为"考" 检验为"试"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