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艺】一尺庭院拒人却幽情-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艺 >> 查看详情

【雅艺】一尺庭院拒人却幽情

浏览次数:1626次      更新时间:2015-10-01 13:24:00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 “抽象写意”的艺术风格。其中以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东庭等为代表的所谓“枯山水”庭园最为著名。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因无山无水而得名。在室町时代,又完成了茶庭露地的更趋神游的园林形式的转变,一步一步地远离真山真水。

 

日本园林的基本形式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中国古典园林是园可无岛,但必有山;日本古典园林是园可无山,但必有岛。中国的堆山是昆仑的象征,是陆山的象征,体现画境人心的山水审美意境;而日本的堆山是海岛的象征,是岛山的象征。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 

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

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日本园林的游览方式

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
 

 

具体说来,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非常适于回游的形式。

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从园林游览上的动静、交通、雅俗、功能、距离、时间等方面上看,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偏向于动观性、回游性、雅俗共赏性、可居式、可触式、四时四季游等特点,而日本古典园林则表现为偏向于静观、舟游、雅俗共赏性、参悟式、敬畏式、四时和秋季游等特点。

 

日本园林点缀小品

逐鹿

“逐鹿”为日本园林中一竹制小品名,利用杠杆原理,当竹筒上部注满水后,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而后再翘头,回复原来的平衡,尾部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声响,颇为有趣。该小品以静制动,宁静致远,是日本庭院中的代表元素之一。
 

 

蹲踞

日本园林中竹筒流水落到石头上的石墩叫“蹲踞”:作为能够清洗身体和内心罪恶的象征物,蹲踞在寺院和神社中是必备品,与石灯一样,原本也是因为茶道而率先设置的。是日式庭院中常见的一种景观小品,用于茶道等正式仪式前洗手用的道具。蹲踞通常为石材制作,并摆放有小竹勺和顶部提供水源的竹制水渠。
 

 

石灯笼

石头制作而成的灯笼。它们被仔细放置在花园精心挑选的地点,通常被置于岛屿上或重要的建筑物旁,用来提供光照和美化空间。

 


日本园林的审美意境

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

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枯山水是以石头、白砂、苔藓作为素材,用石头的形状,通过人的联想,赋予景物以意义,它是较多的诉诸于思想、冥想的美,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表现的艺术,也是一种联想的艺术,更多的是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了一个视觉场景。

清纯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创造出一种简素沉静、清宁幽寂的致美境界。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抽象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抽离具象,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在布局手法上看,中国古典园林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而日本的古典园林则是介于形象园林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在纵横对比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纵向的景点构图,而日本的则表现为横向的景点构图。在韵律和节奏上,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为偏韵律的特点,而日本的表现为偏节奏特点。

小巧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结语

对于中日园林审美意境的差距,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

在日本人看来自然是精神的载体,他们通过追求纯在于自然中的真美来达到追求禅的理想境界,因而否定了世俗的物质美,为的是达到空寂和孤独的心境。从这种思想出发,在物哀的基础上,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闲寂与枯淡。在日本园林和建筑中都可以感受到弥漫在其中的对寂、幽玄的追求。

(本文根据网络内容整理)

上一篇:【雅艺】笔墨供养---书画养生的秘密

下一篇:【雅艺】追思《寒食帖》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