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传斋馆名号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之久了。现代文人雅士多取斋馆名号,以示自己的志向、理想、崇尚和向往。


斋 “斋”原义指在佛教盛行前祭祀或举行典礼前的整洁身心的活动。有净心、洗心涤虑、及自我反省,检查自己视听言动等义。很接近现代字的“忏悔”。 后人把书房或文化商铺叫做斋,是表示书房是主人洁身独居,专心致志读书,做学问的处所。如北京百年老号“荣宝斋”等等。
楼 “楼”最初不指房屋建筑,是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指用木头搭起来的供了望用的高架。“楼车”是搭有了望楼的用于作战指挥的战车。后至战国末年,供居住的“楼”才出现,供人居住。
近现代简经纶先生的“千石楼”与陈介祺先生的“万印楼”不乏引申为“学识广、藏品丰”之意;邓散木先生的“厕简楼”亦有“孤芳自赏”之意等。


阁 “阁”原指用板子架起来放置东西的架子,橱柜一类的设施;后来把建筑在房屋上部,用来收藏东西的地方也叫阁,类似现代的天棚,供收藏、供奉或游览远眺用之屋上屋。有成语“束之高阁”的“阁”可理解为此意。
当代如王立民先生的宜庄、宜静、宜和的“三宜阁”也正是他对自己人生、艺术的诠释与追求。另有中南海的“紫光阁”。
室 “室“原义指住人、装东西的房间,有放置财务的部分之意。原意指在多房间的“宫”内,它指房屋的后半部,与“堂”用墙隔开的部分即生活区。
陈衡恪先生所居为“安阳石室”,因受吴昌硕影响很深,又署为“染仓室”;徐无闻先生晚年书斋为“烛明室”正是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写照。


屋 先秦不称宫室为“屋”,“屋”仅仅是宫室的一部分,它们的覆盖部分,就是房盖儿。后来“屋”由屋顶成为房屋义,这是由部分扩展为全体。
现代历史学家陈垣,时常勉励自己在学术园里辛勤耕耘故书斋命名为“励耘书屋”。
堂 《尔雅·释宫》“古者有堂,自半以前虚之谓之堂”。《广雅·释诂四》说“堂,明也”。“堂”是全家聚会的房间;在官府朝廷就是议事、朝会、饭宴的处所。“堂”是后代的“正房”,是一明两暗格局中的明间。后来,天子规模宏大的“堂”就称作“殿”了。
现代李可染先生的“师牛堂”,当代如卢禹舜先生的“染云堂”中的“堂”均有明亮、宽敞、庄重之意等等。



庐 “庐”原义是作为房屋它指那些临时搭起来的简陋的住处,没有梁柱、门楣,近似现代的窝棚;《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庐”即为此意。
轩 “轩”是四周有屏蔽的坐乘车。后指堂之前沿,外周有栏,亦为长廊或小室。南宋词大家辛弃疾因房屋四周均为田亩,故将书房取名为“稼轩”;;现代老号中有上海的名店“朵云轩”。
舍 “舍”是指行军、打猎时临时搭的居住或临时居住处。“舍”也引申为房屋,指简陋的房屋。现代书画家、收藏家钱君先生因富藏清代华腔鸟、山水画故取斋号为“抱华精舍”。


居 最初为蹲坐,后来引申为居住,“居“多指人在室内作较长时间的停留。古人云“居不幽、志不广”即为此意。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沈鹏先生,在《沈鹏书画谈》“介居“小谈一文中说:”《诗经》有‘攸介攸止’的句子,‘介’为止息之地。人介于天地之间,有个止息之地总比‘地无立锥’好得多。‘介’又可以理解为大,也是《诗经》上的句子‘报以介福’;‘介福’,洪福也……‘介’还可与‘芥’通,‘芥子’被用来比喻小,著名的《芥子园画传》,编者取‘芥子园’三字便极言其小。……我回到自己的天地,在又小又大、可大可小的‘介居’;因有不低的‘单位面积产量’而自慰,而怡然,恬然。”以上寥寥几语道出沈先生的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之大家风范。
亭 《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另“亭”在战国时指建在边疆、要害的军事设施(用于了望)。《汉语大词典》中一解为:“亭子。设在路旁或园林、风景名胜等处供来往之人休息和赏景的小形建筑物。平面一般呈圆形、方形、扇形和八角形等。大多有顶无墙。”
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早年在上海,著有《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是先生的书斋号,因其寓所是地处洋人租界之外的“越界建筑”,即意为“半租界”,故取“租”字右半部和“界”字下半部而成“且介”。


馆 《说文》“馆,客舍也”。馆较舍固定、郑重。后用于华丽、雄伟的建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沙孟海先生,朋友送他一盆秋兰,因十分珍重友情同时又非常喜欢兰花故得斋名“兰沙馆”。
房 “室”不止一间,当“堂”的“室”是正室,多是家长起居的场所,正室两旁的侧室称“房”。现代作家、剧作家老舍先生,因有两块藏砚及一块自用砚,其书斋名为“古砚书房”。
园 种果树的叫“园”,种蔬菜的叫“圃”。因园是从用墙(或围栏)包围起来得名的,后来也常称用墙围起来的其他处所,如旧时的剧场称为“戏园(子)”。《汉语大词典》一解为:“庭园: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现代画家陈半丁生前居住北京后米粮库四号时,楼院中有一园为五亩,笔耕闲暇之际,他常在此自耕,以取其乐趣,故用“五亩之园”为书斋号。古潍州(今山东潍坊)现保存下来的一处清私人花园,名字叫“十笏园”,笏是古另北京有令众学子仰目的“清华园”,上海的“豫园”则让人想起更多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等。


巢 鸟窝大部分在树上,所以鸟窝被叫做“巢”。后广指昆虫、走兽建于高处的窝;另古人住树上称之为“巢居”。
南宋大诗人陆游甚爱读书、藏书,晚年身体不佳,却仍不放松时间读书。其室内床铺、四壁均堆满书籍,以至友人来了不能进入室内,即使进入又不能出来,可谓无转身之地,于是友人说:“信乎其似巢也。”其缘故书斋名为“书巢”。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早年居南京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之时,其书斋名号取之为“危巢”;在《危巢小记》中写到“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卧薪尝胆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义也”。由此可看出徐悲鸿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庵 《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庵”是圆形草舍,带有临时性。“庵”本来是简易住处,是穷人、隐者、和尚、道士都可以住的。后来也泛指尼姑、道姑所住的小庙。
现代海上文史作家、收藏家郑逸梅先生,与其夫人周寿梅,名字中均含“梅”字,加之先生非常喜欢梅花及画梅的精品之作,在众多藏品中有吴昌硕、吴湖帆、陶冷月等大师的画梅佳作。故有“双梅花庵”、“梅庵”之书斋名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