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乐之邦,雅乐是中国礼乐文明至为重要的承载形式,更是与封建王朝共生的一种文化现象。由兴起到繁荣,由衰退到复兴,雅乐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上古时期的雅乐从萌芽到定型;中古时期的雅乐从重建到繁荣;近古时期的雅乐从僵化到延续。历史推动了雅乐的发展,时代背景促进了雅乐文化的不同特色。
通常说的雅乐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所指。狭义的雅乐指的是中国古代宫廷及上流社会的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祭祀典礼仪式的音乐形式,是集器乐、舞蹈、吟诵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广义的雅乐指的是包括狭义雅乐在内的超凡脱俗的高雅音乐。狭义的雅乐多指的是音乐体裁,广义的雅乐多指的是音乐风格。
雅乐在中国作为一种音乐体裁有着两千多年不间断的文献记载,但由于雅乐是和封建王朝的祭祀典礼活动共生一体的,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雅乐也随之衰落淡出,以至于当代中国的传统音乐研究或民族音乐学研究已经很少把雅乐列为对象,而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较少把雅乐列为保护对象。雅乐历史上曾一直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主流音乐形式,具有典范和标准的意义,并且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雅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虽然“雅乐”出自孔子之口,但是这个词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广泛使用,“雅乐”在《论语》中也仅出现过这一次,而稍后成书的杂家巨著《吕氏春秋》就没有再使用“雅乐”的称谓了。无独有偶,发轫于战国成书于汉代的《乐记》也不见使用“雅乐”的概念。汉以前和“雅乐”类似的音乐称“礼乐”、“古乐”或“先王之乐”。礼乐始自西周早期应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周人自己当时并没有把这种音乐称为“雅乐”。
周取代商建立了一统天下的新政权,制定了集祭祀、教育、宣传、管理为一体的“礼乐”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音乐和舞蹈是各种祭祀典礼仪式中重要的形式,有远古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和原始信仰仪式乐舞,也有早期先民传唱的歌谣。六个不同时代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史诗,在春秋时期统称为“古乐”或“先王之乐”。这些乐舞具有庄严、肃穆、和谐、平静的共性特征,让参加典礼仪式并观看乐舞表演的人员受到君臣父子、亲疏尊卑的伦理教育和心理感化,接受正统思想的归化教育和天地祖先的宗亲血统认同教育。
汉以后的礼乐不再称“古乐”、“先王之乐”而称“雅乐”。虽然汉代的雅乐所遵从的也是周代的礼乐思想,但是汉代雅乐和先秦“古乐”却有了很大区别。史诗性乐舞的内容已经消失,雅乐演化为纯粹的仪式乐舞。伦理教化和文化认同的教育功能也有所淡化,而体现天子威严等仪式功能则有所加强。也是从汉代起,每次改朝换代几乎都要重新修订雅乐,也因此打上了具体朝代的烙印。
仪式性的乐舞传统一直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仪式性的乐舞也就是汉以后所称的雅乐。根据文献记载和乐工回忆重新制定的雅乐,以及后来各个朝代新造的雅乐在音乐舞蹈形态上和先秦“古乐”虽然有较大的差距,但在雅乐的功能意义和使用场合上却又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功能意义和使用场合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风格类型和表演方式的相似性,雅乐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保持着千年的传统而不变。

唐代燕乐盛行,用于“食飨”典礼仪式的音乐也从雅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项的燕乐,雅乐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收缩;唐以后的雅乐也就成为祭祀典礼仪式乐舞的特称,而宋代以后的雅乐更侧重于祭典仪式和王朝象征的意义。20 世纪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确立了科学技术为先的社会共识,反映在音乐艺术领域,则是对音乐技术的追求和崇拜。雅乐的技术难度不大,然而雅乐因使用场合的缩小和技术程度的停滞,其衰落的态势不断加大,以致清王朝覆灭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已较少看到雅乐的表演了。
书院中国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公益事业,设立雅乐资助项目,帮助中国音乐学院雅乐研究中心雅乐团进行雅乐文化的研究及演出等活动,以期在中国建立自己的雅乐团,复兴礼乐文明,并以恰当的形式,使礼乐文化融入当下中国社会。目前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已逐步完成乐器的修复、演出服装的定制和曲目的编排,并于二零一三年十月参加了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开闭幕式演出,迈出了礼乐重建第一步。
在礼乐重建的工作中,书院中国将通过资源整合,注入有影响力的新元素(如作曲、编舞、吟诵),从而使雅乐回归到应有的国乐地位,成为国家礼乐范本。
文章部分节选自:田耀农《中国雅乐兴衰与复建的思考》
图片选自: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