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潇湘水云东流去,山河万里恨悠悠。
《潇湘水云》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1425),南宋浙派琴家郭沔(miǎn)(字楚望,约公元1190—1260年)创作。
郭沔是我国浙派琴家的代表人物,他博采众长,吸纳了当时琴坛上三个古琴流派的琴风,将“京师派”偏于刚劲与“江西派”偏于纤丽的风格融合于浙派琴风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郭沔作为是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其琴学思想及艺术风格对之后的徐宇、刘志芳、杨缵(zuǎn)、毛逊等知名琴家皆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郭沔早年即因熟谙琴道成为当朝监督御史张岩府中的清客,两人因共同的喜好成为莫逆之交。张岩以参政身份支持主战政见,而被朝廷革职,郭沔也因此失去了依靠。
当金兵南侵入浙,郭沔迫于无奈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泛舟游航,“凌万顷之茫然”。远望九嶷 (yí)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借操琴抒发情怀,因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

张大千 《潇湘水云》
曲谱共分十段:1、洞庭烟雨 2、江汉抒情 3、天光云影 4、水云一隅 5、浪卷云飞 6、风起云涌 7、水天一碧 8、寒江月冷 9、万里碧波 10、影涵万象。
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现流行的是十八段曲加一尾声。

明 蒋嵩 《携琴游山图》
郭沔在艺术上十分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传统手法,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五段至七段是全曲的高潮,主题以各种形态不断再现,古人评语“至此为满天风雨”;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为最后再现的“水云声”,旋律上行又回折。
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的“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