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人生几何?独怆然而涕下---琴曲,忆故人-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乐 >> 查看详情

【雅乐】人生几何?独怆然而涕下---琴曲,忆故人

浏览次数:1460次      更新时间:2015-09-21 22:10:00

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于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

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最早载于清咸丰年间流传于蜀地的《荻灰馆琴谱》。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将其带到江浙,后被「今虞琴社」的《今虞琴刊》刊出,遂行于世。据原谱解题,此曲“传为蔡中郎(东汉蔡邕)作”。曲调委婉深情,表现了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思念故人之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一首《送别》可为此曲作一注脚。又见青草返青,却是人去山空,思念故人之情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

 

 

全曲共六段,开头和结尾都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和跌宕灵巧的散板,中间主体部分是对同一旋律的变奏,变化微妙而又相互有机统一。

 

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泛音停止后,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旋律层层推进后,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二、三、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有辗转反侧,「剪不断,理还乱」之感。最后,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人生有欢聚,就难免别离。惟当珍惜相聚的时光,纵使天各一方,也依然有美好的回忆在心底珍藏。聚散随缘,与其独自惆怅,不如抛却伤怀,于此婉转悠远的琴音中,彼此珍重,互相祝福。

 

琴家:吴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传承人。

 

上一篇:【雅乐】执素弦音,暗听琵琶语

下一篇:【雅乐】当古琴遇上芭蕾---『广陵随想』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