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媒介,除了水墨、陶瓷,就是漆器(lacquer)。
漆器制造和漆工艺术是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长期以来在相互交流影响下共同发展起来的。由于漆器坚实轻便,耐热耐酸,抗潮防腐,又可施加花纹装饰,故具备实用、经济、美观等特点。
新石器时代
天然生漆可追溯
公元前七千多年前,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天然生漆也具世界公认“涂料之王”的美名。《韩非子·十过》讲到虞舜做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於宫以为食器。”
商 西周 春秋
镶嵌、螺钿、彩绘漆器已经达到高度水平
商代,漆器制造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特有的体系,表现为漆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色彩和图案越来越丰富。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朱漆髹饰的棺、漆盒、漆觚、钵、鼓等。
西周时期,在漆器上除了前代已使用的彩绘、贴金片、镶绿松石等装饰技法外,还运用了嵌蚌泡这一全新的髹漆工艺,如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一号墓中就发现过镶蚌片的残件。

彩绘漆涡纹方耳杯,战国楚
战国 秦 西汉
五百年的髹漆繁盛时期
大漆的普遍应用,是在秦汉时期。考古资料证明,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几百年间大漆的生产已经大大增加,漆工艺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漆器已经大量应用于生活之中。除了日常使用的杯、盘、碗、盒、匣、炉、瓶等生活用具,家具也开始以大漆髹涂。如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中,共出土漆器186件,有耳杯、圆盒、双耳长盒等。在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土了一批几案、漆盒、漆勺等漆器制品。
自号始皇帝的嬴政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奢华将其墓葬中的近八千件陶俑、陶马表面涂饰大漆,连墓葬中的木质战车、弓干、铍韬、箭、兵器柄等遗物上都髹之以漆。

彩绘漆鱼纹耳杯,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漆工艺的发展
器者,用也。器物的首要目的和功能就是为了使用,而且要好用,才能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汉代,大漆用于宫殿、庙宇及高宅大院等建筑物,楼船船体表层、车马外部,以及陵墓棺椁明器的涂饰。同时,以大漆制作的食器、酒具、礼器和家具也逐渐增多,其他如果盘、盆盂、箱盒等家居用品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漆器开始活跃在汉朝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所谓“养生送终之具也”,从日常生活的吃喝、居住、出行到死后的陪葬、棺材、墓室,均与大漆息息相关。

彩绘漆云凤纹大圆盘,西汉
自人文主义传统中看美感,毫无疑问,素朴是原始的状态,精致是文明的状态。中国人把未经雕琢的玉称为璞。“玉不琢,不成器”,说明了这种以精致为贵的价值观。自原始进入文明的意义不过如此。
大漆在各类器物上登峰造极地运用,敬请关注下篇。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王世襄先生著《锦灰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