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器】茶船文化――器亦当体其道-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器 >> 查看详情

【雅器】茶船文化――器亦当体其道

浏览次数:1618次      更新时间:2015-09-21 01:09:00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这样逐渐就形成了如今之“茶船文化”。

唐时煮茶,宋时点茶,明改用泡茶,但享受茶所带来乐趣的精神一直影响到后世当下。

 

唐 《宫乐图》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清 乾隆 仿雕漆茶船
 

“茶船”在茶席中,虽然是小器物,但亦是不可或缺的一样茶具。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由盏托演变而来,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
 

五代 白釉带托花口托盏
 

据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
 

宋 青白釉刻花带托盏
 

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人们对茶的认识和饮用不仅仅停留于其药用价值,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更把它提升为品饮的境界。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里巷贩夫普遍饮茶。兴盛到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程度。饮茶的兴盛带动了茶具的繁荣,茶托的形制也多姿多彩了起来,当时几乎大大小小的陶瓷窑口都生产瓷盏托。

除陶瓷盏托外,其他材料制作的盏托如金银盏托、锡茶托、漆茶托也大行其道。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如此吟咏盏托——漆雕秘阁:中易持闲适拂尘,秘阁风流入古台。托月方知霜有妒,引泉且喜菊无猜。一杯冷暖高低举,半盏清香寂寞来。逐客难容诗句恶,禅心不饮世情哀。
 

清 乾隆 青花勾纹茶船

 

明清散茶流行,品饮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茶具的一大变革,壶泡法以及盖碗撮泡成了最主要的冲泡方式,盏托的使命也为之一变。三托盖碗成了当时的风尚,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同时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茶盏。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盏托在传统演变的基础上,出现了舟形,茶舟或茶船的名称由之而来。明清之际茶船相当流行,形制各异,有的呈名副其实的船形,有的呈元宝形,有的呈海棠花形,也的呈十字花科形,总之异彩纷呈,绚丽多姿。茶船的材质也更加丰富多彩,兼有陶瓷、漆木、银质、锡金属等。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更有乾隆帝之“君不可一日无茶”的典故。

上一篇:【雅器】朱经劫后散如烟 ;大美漆器(上)

下一篇:【雅器】砚台--花笺铺展砚台高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