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生活】笔墨供养---书画养生的秘密-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生活 >> 查看详情

【雅生活】笔墨供养---书画养生的秘密

浏览次数:1097次      更新时间:2015-09-12 23:26:00


传统书画之中,包涵着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天人合一,奇正相对,阴阳相成,中正平和等无穷智慧。书法长与诗词相伴随,修身养性,陶冶文心。“天地间之生气,凡物无气不生“,绘画作品则能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寄情书画,神游八极,心清气爽,呼吸舒愉,动静结合,笔下生力,墨里增神,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

宋代诗人陆游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唐代的欧阳询84岁,柳公权87岁;明代的董其昌82岁,文徵明90岁高寿,而且是伏案握笔驾鹤西去;清代的刘墉86岁,梁同书93岁;现代的启功94岁,赵朴初94岁,孙墨佛104岁,苏局仙110岁。历史上记载的3000多著名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为70岁有余,而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仅有45岁,当今中国的平均寿命是75岁。
 


 

书画家为何多长寿?

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然后,意在笔先,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这又与气功不谋而合。

《画禅室随笔》中提到:“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黄公望和米友仁为何高寿?董其昌解释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赵吴兴止六十余。仇与赵,品格虽不同,皆习者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
 


书法有养生的作用,这是不少学书法的人的共识。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洗笔调墨四体松,预想字形神思凝。神气贯注全息动,赏心悦目乐无穷。”

洗笔调墨四体松,是书法养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是书法养生的第二阶段。王羲之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

 

 

神气贯注全息动,是书法养生的第三阶段。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法运动的最实质性的阶段。

赏心悦目乐无穷,是书法养生的第四阶段。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学习书法,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达到心绪舒畅。

“苟得名贤宝翰数十种,扫庭一室,焚香展读,足以怡养精神,延年却病。”书家染翰之际,眼中是历代美文,思维里酝酿、展现着美好气象与意境,正如康熙皇帝所言:“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

 

上一篇:【雅生活】怡情 化境 通心---明代性灵才子袁宏道的插花雅趣

下一篇:【雅生活】月白与鱼白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