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生活】无菖蒲,不文人-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生活 >> 查看详情

【雅生活】无菖蒲,不文人

浏览次数:1510次      更新时间:2015-12-01 21:59:00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

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

“耐苦寒,安淡泊”,

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

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

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

 

先民崇拜该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

《本草•菖蒲》载曰:

“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

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

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

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

江西种为贵。品之佳者有六,

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

凡盆种作清供者,

多用金钱、虎须、香苗三种。

 

 

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

因简而洁,因俗而雅,有出尘之致,

其俊秀卓然的气韵也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

成为其案头清供。

菖蒲正式成为书房内的雅设,是始于宋代。

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

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

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雅观,

而且特别适合摆放在室内,

尤其适合满是书卷、文房、雅器的书斋。

 

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菖蒲不沾污泥,

仅仅凭借净石与清水生存,

显得有一种象征意义,

仿佛是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

是君子品行的镜影。

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风气兴起的时期,

菖蒲必须依靠石头生长,

这恰恰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

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

就成了宋代文人书房中流行的细节。

陆游曾如此描述隐居生活的悠闲平静: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

(《夏初湖村杂题》)

诗人亲自为蒲石盆更换新汲的泉水,

然后烹茶品茗,并自嘲说,

这真是典型“闲人”才会享受的“闲趣”。

 

 

苏轼本人即是个盆景迷,

石菖蒲便是他的最爱之一。

他曾于蓬莱县(今属山东)丹崖山

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用以养菖蒲,

作文记曰:“登蓬莱阁下石壁干丈,

为海水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

皆圆熟可爱,上人谓此弹子涡也。

取数百以养菖蒲。”

诗有“岁十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云云。

 

张耒在《石菖蒲并序》定道:

“岁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无不悴者。

爰有瓦缶,置水斗许,

间以水石,有草郁然,

俯窥其根,与石相连络。

其生意畅遂,颜色茂好,

若夏雨解箨之竹,春田时泽之苗,

问其名曰,是为石菖蒲”。

若水石种菖蒲,类似于现在用雨花石种水仙,

即以小石子固其根部,以石菖蒲并石取之,

濯去泥土,渍以清水,水养之。

 

 

石本嶙峋,蒲根虬蟠,

细叶苍翠茸茸,清泉一掬,

时日既久,石复青苔斑斑,着实堪入画图!

多见前人清供图中有这种附石种植的菖蒲,

而或旁边更添上一二品盆中土养者,

实在是雅不可及。

 

本文由“辛庄学堂”微信公共平台提供,

一个朴素自然、凝练简约的艺术平台,

欢迎大家关注。

上一篇:【雅生活】真切、精微,中国人的色彩生活

下一篇:【雅生活】下元节,感恩心中那盏灯!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