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古诗十九首 : 东汉文人质而不鄙的五言忧思-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文 >> 查看详情

【雅文】古诗十九首 : 东汉文人质而不鄙的五言忧思

浏览次数:2049次      更新时间:2015-09-11 23:27:00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后经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经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产生的年代应该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当时正处在东汉末年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文人通过对个体生命生离死别、彷徨失意的虚无畅怀,以艺术的手段表现了文人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这些专门读书、受教育的文人可以不从事劳动生产,因此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及需求落差后的怅惘。劳动中的歌再苦也是兴奋的,文人的苦就带着悲凉的哀叹。

在诗歌创作中,他们不满意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开创出一种新兴的五言歌诗,可以更从容更含蓄地抒情畅怀,并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对我国旧诗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诗句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浅白有韵味,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好的文学一定是存在生命真实中的,但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而是把你从文学中带出来。《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有一类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羁旅行役、相思怀人的现实生活。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诗歌,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女子思夫的绵长愁思。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又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体味相思的痛苦。
 


 

开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行行”叠字的运用,不仅彰显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增加了一点深婉哀怨的韵致。“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更细腻地点出了妇人思夫不得言说的精神消耗,宋朝“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诗句显然延续和继承了它的句式,但是“宽”不如“缓”来得更富想像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应该说是这首诗的绝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念可以从青春一直延续到老年,这是对时间、岁月多么的无奈啊!这是作者在对镜凝视中产生的自怜自恋和感伤闲愁。“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既然哀伤没办法解决,那就努力吃饭吧,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瞬间又将生命的哀伤转回到了生活的现实。这种处理不仅没有产生情感的跳跃,反而加长了这种相思苦的缭绕余音。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涉江采芙蓉》 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整个诗句的语调很平和,娓娓道来,将感情铺垫到极致,直到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下子撞击到读者心弦,让人顿感这种痛苦和无奈令人心如刀绞,心生共鸣。整首诗意韵深厚,余味无穷。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很像,只是《涉江采芙蓉》是在野外环境中,《庭中有奇树》是坐在家中的玄想。“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形成思绪的强烈反差,花的香味留在了袖子里,但是与思念的人距离这么远,美好的东西也无法传达,这里非常清晰地表现了一位文人含蓄、婉转的情感表达方式,将一份淡淡的有余味的无法排遣的情感呈现读者品味。这种美学调子显然和汉乐府民间诗歌的直白野性的风格拉开了距离。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弥漫着浪漫主义情怀,让人沉浸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哀伤里,这哀伤也透着静美,哀婉,无奈、不得已。文人最没有改变现实的行动力,只能将思绪停留在内心反复咀嚼,表达在最美的语言里,或许他们本无意改变,只是在玩味情感中略带着一丝丝的矫情。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这种对生命虚无的参透在以往的诗句中很难见到,这足以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兴盛。这种虚无感也直接影响了东晋的文学创作。《驱车上东门》便是这种抒怀的代表作。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诗句中总会有一两句和你产生强烈的共鸣,是你想说但还没有表达的东西,而且你也会感慨后来唐诗宋词很多诗句的意境也与它们有很多的相近性,甚至就是直接延续继承了某些诗句的表达手法。虽然我们至今不知道这十九首诗作者的姓名,但是诗句中的情调气氛会将你整个儿地包裹,在时空穿越中达到某种默契。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上一篇:【雅文】夏夜里品赏王维的山水空境

下一篇:【雅文】人生若只如初见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诞辰360年纪念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