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壁画给人的视觉体验是震撼的,但是在博物馆里看到两汉时期画像砖的时候,你也会被它生动的造型、朴拙的风格所打动,让人流连玩味,这浸透着中国古人生命智慧的汉砖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古代美最真切的实物标本。
画像砖的起源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画像砖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
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画像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墓葬装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
西汉在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富足,《史记·平准书》记载,“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同时,在思想领域,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孝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重视,而“孝”的首要表现就是为亲人奉行厚葬。
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中,画像砖墓也随之大量涌现出来,这些画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随葬品的代替、扩展或延伸。厚葬之风的盛行,促进了汉代画像砖墓和画像砖艺术的发展.
画像砖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苏、陕西、山东等省。与画像石并称淤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

画像砖是十分宝贵的艺术珍藏品,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图文根据网络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