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标志性符号,是世界范围内文字演化史上,实用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体。汉字的书法艺术聚集着东方艺术的精髓——线条,线条的百转千回的变化代表了东方艺术的极致。

隶书经典碑帖《史晨碑》,隶书的美,建立在“波磔”一根线条的悠扬流动
线条不是线段,它是在提、按、顿、挫、转、折之运动中、在干湿浓淡焦枯之色晕中、在组合结构章法之布阵间传达着独特的审美意象。不仅形美,而且质美。骨丰肉润,硬朗而不僵滞,柔韧而不甜媚,在刚强与纤细间表现着浑然放达的隽永与清逸,从而意态丰富、妙趣通灵。《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也就是从它的力度、气势、质地描绘了生命感的形质美。

汉民族建筑的飞檐架构似乎能找到隶书波磔的影子
由于线条本身所能显示的美质内涵是抽象的、朦胧的、模糊的、含蓄的,便给欣赏者带来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和自由理解的广阔空间。读者关注的往往不在乎文字的可识程度,而在思悟直觉感受中扑面而来的美感效应。显然,造成书法美感的决定因素不在文字内容,而在抽象线条的组合形式。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不能不在认识线条抽象特性前提下对其作抽象模糊把握,做到心领神会。否则书法艺术品赏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是字难认,二是意难懂。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 欣赏者首先感觉到的是线条,通过线条来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笔法
“书法用笔为上”。 笔法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依靠提、按、顿、挫、转、折的运笔方式体现出书法线条的力度、速度和韧性。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而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有笔力的线条才有“骨力”,有骨力才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才能使书法“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蔡希综《法书论》 )。
书法线条的力感强弱,直接影响着书法的神采表现。晋卫铄早就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笔阵图》 )。
(二)墨法
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用一种墨色的线条横贯几千年,构成了自己文化审美的最高形态。但并不是说,书法线条就没有“色”的变化。墨法可分为浓、淡、干、湿、渴、涨等。浓墨易见精神,淡墨显得清雅朦胧,干墨飞白,有“带燥方润”的效果,湿墨显得丰腴浑厚,而渴笔则苍劲凝重。墨法的变化浓淡枯湿,自然大方,与笔法相结合,从而烘托出书法线条的风格和意境,也更容易达到康有为提到的“筋”、“血”的美学要求。
(三)节奏
真正的书法创作,一定要有着气息绵延的情致,偃仰顾盼、笔断意连。而在这一以贯之的过程中,书法也讲究空间和时间的节奏。松紧、轻重、快慢、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墨白交错,就是线条、结构、章法节奏的具体内容。
书法之美,就是在线条变化中求统一,在结构统一中求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从而体现着节奏美。纵观古今书法,没有哪一家不是在线条对立倾向的综合中,达到整体和谐的。诸如曲直、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虽然它们都是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龙鸾游而不争”的最高艺术境界。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可以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书法。

赵孟\信札,其书法的圆融之美体现了文人化的典范
看似简单的笔法、墨法、节奏,但是在笔墨纸砚的应用中却呈现出千变万化、百转千回的意象。由於水、墨对宣纸变化无穷的渗化效果,更由於书写者不同心情、心境的种种际遇,都造成了线条书写时的微妙区别,这就促使观赏者以其更极敏锐的心去体会书法线条的一切细微差别,做到与书写者的心神交会。
东汉扬雄指出:“书,心画也”( 《法言·问神篇》 )。真正深入的书法者不仅仅要深入传统大家的经典名帖的研习中,更要在创作作品时跳出“技”的范畴,在个性化语境中将书写的“率”与“真”淋漓尽致的阐释出来。当个体的性格特质与书法自身的书写规律相触碰时,既能保持书法本身的语体韵味,又能进行个体创造性的领悟与体会,把个体心境融入线条之中,写出自身性格的书法来,并能传达优雅情思的风貌,从而达到由“技”入“道”的至高境界。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利用舞者肢体的韵律模拟出书法线条的动势,将晚会推向高潮
品鉴人生书途,沉着矜持大道。要想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解读者,首先要先成为书法艺术的修行者,在一笔一划、提按顿挫、凝心屏息之中,体会出书法线条的韵律、节奏、笔法的多变和墨色的晕染。在满怀对文化敬畏的同时窥见书法线条艺术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对生活艺术各个方面的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