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的记忆总是与食物相关。
每到立冬这日,奶奶便会早早起来,点着昏黄的灯,用柴火将炉灶暖透,做得了,便叫我跟弟弟起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
水滚着,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热流在老屋里滚动,外面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天寒地冻,屋里却是如春的暖意。
如今又是立冬日,万物藏,水结冰,大自然迎来又一轮荣枯。
说实话,现在冬天的“味儿”越来越淡了,尤其整日穿梭在帝都的石头森林中,偶尔停下脚步,呼吸着熟悉又陌生的空气,会特别怀念小时候的冬天,怀念奶奶的白水煮豆腐。



立冬之日,水开始结冰。
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立冬之后五日,地始冻。
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
“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
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


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
五天后,地始冻,拂晓朔风悲,就“蓬惊雁不飞”了。


华北等地区会迎来初雪,叶子还未落尽,就被深雪覆盖,呈现一片凋敝又浓烈的壮美景象。

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一般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后,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我国北方,立冬喜吃饺子。因为饺子谐音“交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进入冬季,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热腾腾的涮羊肉都变得必须。


或者就着红泥小火炉,用铁壶煮一泡热茶,慢火,久煨,任茶与水相煎相融。热气腾腾喝上一口,瞬间与身外的天寒地冻两个世界。


冬季除了进食热食或性热的食物外,适当吃些性冷食物和凉菜,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譬如冻鲜果,红红黄黄的果色批裹上晶莹的冰凌,惊艳无比,入口冰爽,又使得身体内外得以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