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四月十二,正是孟夏时光。
午睡醒来,窗前竟停了一只野鸟,叫不上名字,却一直觑着眼看我。正待与它闲说两句,却扑棱棱飞走了,那姿态,潇洒似久居山林的隐士。
突然就想起辛弃疾那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古时的夏日漫长,却并不无聊。每个时节,总有无数雅事可做:吃茶,看云,与时令美鲜、清风斜阳为伍。
譬如明日的小满,就有如下四件。

时令美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中有言:小满之日苦菜秀。其叶片大,茎秆脆,苦中带甜。
四月薰风一吹,遍地的苦菜遍探头探脑地舒展开来。择一日清晨去郊野处,几个小时下来,便能装满一篮。回来淘洗干净,将碎叶烂叶摘去,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蒜泥,清香爽口,就着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
据传荔枝始于汉代,最初生在岭南,后长在蜀中。后来荔枝以福建四郡所产最为奇特,果肉肥厚,甘香莹白。唐朝时福建进贡的白曝荔枝、蜜煎荔枝,皆为珍品。
福州种荔枝最多,甚至一家有万株的。古时,商人将荔枝加工品外运,陆路至京师、北戎、西夏,船行到新罗、日本、流求和大食,莫不爱好。
食荔枝对人体有益无害,有人一天吃千颗,也不生病。

罗裙几幅
初夏在我的记忆里,与颜色有关。褪去春日的清淡,一切都亮丽起来。
春主青,夏主赤,秋主白,冬主黑。传统文化中,夏还是红色。古时,夏日迎炎火之神祝融,大家皆穿赤衣,装饰的车子、绸带等也皆用赤色。这红于初夏,该是那牡丹红、初荷红、玫瑰红、野蔷薇红、复盆子红、樱桃红吧。
这色彩之于衣衫,成为孟夏时节最美的注脚。褪去冬春季节的沉闷,人们换上夏衣,短袖、短裤、单衣、长裙,衣轻体捷,奔跑、跳跃,好不快活!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罗裙几幅。"裙子的柔美飘逸,与女子眼波的妩媚流转,与恣肆盛开的五月花相映成趣。牡丹、蔷薇、槐花、矮牵牛、三色堇、虞美人……在路边,在院落,在不经意的某个转角处,那“满架蔷盛一院香”的韵味与满街的罗裙像极了。

茶事芬芳
小满时节,宜喝乌龙茶。武夷岩茶为乌龙茶之“上者”。
在中国东南,有武夷山盘卧。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的氧化,它的地表多呈褚红色。风化后的酸性岩石赋予茶树独特的韵味,也造就了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奇观。
武夷岩茶,生长于武夷山中的岩缝间。乾隆皇帝曾赋诗:“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后半句可谓切中岩茶之妙。根据茶树品种不同,岩茶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梅占、乌龙、铁罗汉等。
它们有的长在灌木丛、溪水边,有的生于乔木丛中,周边甚至蝴蝶、蜜蜂不一样,所以出现花香、蜜桃香、桂皮香等不同的香气。再加上每个人喝茶的体感,嗅觉不一样,因此有人形容其为入喉之后两颊生风的回甘,也有人形容为“岩骨花香”:“岩骨”指岩石味,特指味感特别醇而厚,“花香”则是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锐且浓长、清且幽远、馥郁胜幽兰。
休养生息
小满时节,天气转热。人们往往喜爱用冷饮消暑降温,或者痛快洗一个冷水澡,但切忌贪多贪凉,体质弱者或患有高血压、关节炎者就更是要注意。
饮食调养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可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肥腻油煎等容易生湿助湿的食物。
此外,天热吃“苦”,胜似进补。苦食可以泻火解暑,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正是一举多得。譬如之前提到的苦菜,就是很好的进补佳品。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应当以刚出汗为度。闷热的夏季,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不出来,这与出汗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