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 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最早制订的节气
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此时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与夏至相对。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三侯
一候蚯蚓结,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强盛,六阴寒极之时,蚯蚓纠结如绳。
二候糜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阳气始生,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流动。
夜至长,昼至短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谚“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天”,以九天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冬过去,称为九九数尽,民间因而有“九九消寒图”记录数九过程。
冬至节
古时冬至节气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是岁之计算起点,因此冬至节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又俗称“亚岁”、“肥冬”,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谚,应节习俗繁多。

“冬至饺子夏至面”,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表达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而吃饺子又俗称“安耳朵”,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南方的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汤圆、粉糍粑等甜食的习俗,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