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古时清明前后半月有余,均为清明节,与除夕、中元、重九并为四大祭祖日。《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常常伴随雨水,雨易滋生闲愁,滴答滴答,像思念般绵绵不断。此时,举家郊游,踏青赏春,慎终追远。

一候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了,朴素的香味弥漫,漫山遍野。古诗说“落尽桐花春已休”,桐花预示着春天最后的胜景。
二候田鼠化为,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开始出来活动。
三候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风物·青团

清明节食青团是江浙一带的食俗。《遵生八笺》有载:“遇寒食,菜其叶(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桕叶染乌饭作糕,是词遗意。”可见,青团之俗缘于寒食节。寒食禁火,在北方,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青团则成为了清明的食俗。
寒食节

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据说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功成身退后和老母隐居乡野。文公为了逼他再次出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执意不从,最终抱木而死。文公为悼念他,在其忌日禁止生火煮食,吃冷食三天。以后相传成俗。
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寒食·赏帖
《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为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乃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之寒食节所作。
苏子的这幅行书作品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有人将三者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蒋勋在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
清明·养生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清明养生在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则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而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需要大家对其重视起来。
清明·茶事

明前茶、雨前茶,早就是爱茶人耳熟能详的概念。
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还有五代毛文锡的《茶谱》里也有“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火前茶其实就是指明前茶。有很多名茶是以采制于“火前”而著称,比如白居易有“江纸一封书信后,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寒食甫过重新起火,春风送暖,茶嫩甘甜,“且将新火试新茶”,如此一杯新茶该格外的醇美吧。

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还有五代毛文锡的《茶谱》里也有“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火前茶其实就是指明前茶。有很多名茶是以采制于“火前”而著称,比如白居易有“江纸一封书信后,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寒食甫过重新起火,春风送暖,茶嫩甘甜,“且将新火试新茶”,如此一杯新茶该格外的醇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