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月令》 [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
乍暖还寒,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蛰虫闻雷声惊而出走,抖落了一个寒冬的尘土与静寂。有人说春雷就像是那唤起万物之灵,却又常现世无由见,仿若人们对于人生轻重的粗细感慨。进入仲春时节的惊蛰,桃红梨白莺鸣燕来,姹紫嫣红三春晖,收于绫罗一卷。
节气神:雷公
雷鸣的震荡,带来的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惊蛰一到,他便开始巡视人间大地。他呵斥贪睡的小虫,叫醒冬眠的猛兽,偶尔,还会挥动铁锥敲打某些不孝的儿女。随着雷神将春意传至每一个角落,所有藏身于阴暗之处的小虫或者不祥之物,全都现身人间。
孔门教化 :木铎

《论语·八佾第三》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源于对雷神的恐惧,人们常作出一些不得体的举动。为此,惊蛰前三天,官府就会派人摇着木铎,告诫城乡的百姓:“雷将发声,有不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对自己的孩子将会不利,必有凶灾。”木铎是一种有着木舌的铃铛,响声柔和悠远,官府在宣政施教之时缓缓将它摇动。《论语》中,就有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铎。由此可见,竟要木铎来提醒的惊蛰,大意不得。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惊蛰琴音 :春雷琴

苏轼《杂书琴事》记载,雷公琴的特点“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雷声阵阵,鼓点如雨,共鸣可成节奏,化为韵律,此时,声音也成了大自然的音律。有人曾问,是否音乐也发源于雷声?传说能够“发声取材”的斫琴家雷威,是斫琴世家“西蜀雷氏”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他的斫琴技艺来自于神人指点的传说。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狂风震树,听树之发声而选取良材。有关雷威选材的传说,应该有着一定的实践作为 基础,也说明了雷威为制作好琴,对于选择优质木材的重视。
惊蛰茶事 :普洱熟茶

新年的假期里,人们往往过了口福的瘾,却累垮了肠胃。在众多茶类中,普洱茶是最有效的清肠排毒茶饮,它能有效清肠排毒,排清体内囤积垃圾,也受到很多养生人士的追捧。普洱茶有生、熟茶之分,不同体质的人,不同时间喝生熟普洱茶也有一定的讲究,否则不仅达不到养生功效,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熟普洱茶经过特殊工艺发酵过的,其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多肽氨基酸和矿物质。熟茶中减少了生茶中对肠胃刺激物,清热利水,消食醒神,可缓解春节饮酒过量造成的脾胃不适,让身体和脑部都更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