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细心的人们发现,甲午年在年初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民间称之为“一年两头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由于阴历和阳历相差约11天,增设闰月可以解决阴阳历的时间差问题。因此,这样若干年中就会有一些年是13个月,这便出现了像今年这样‘双立春’、‘双春年’现象。

物候·立春三侯
一候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三候鱼陟负冰,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民俗·鞭春
“鞭春”俗称“打春牛”,过去的人们在立春这天要折一根柳条,来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象征着人们鞭策自己要更加上进。后来许多人家还用柳条来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进,力争上游。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会用泥塑一头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当日,村里再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民俗·报春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到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还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用意就在于告诉大家把春天和芒神接回来了。

食养·啃春
“啃春”则是啃萝卜,代表着人们为自己打气鼓劲。萝卜脆爽微辣,吃萝卜能顺气、防病,让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一个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食养·咬春
《关中记》中记载:“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吃春饼还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的就是吉利的好彩头。
============================


官方网站:www.shuyuanchina.org
官方微信:在微信号中搜索中文“书院中国”或“shuyuanzhongguo”,关注我们。欢迎将本文通过页面右上方的按钮,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腾讯微博等。
==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