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器】京作宫廷范儿---景泰蓝-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器 >> 查看详情

【雅器】京作宫廷范儿---景泰蓝

浏览次数:1092次      更新时间:2015-09-20 23:37:00

600多年前,景泰蓝和珐琅以其精美华贵吸引了明朝皇帝的眼球,而直接被升级为宫廷御用之物,仅有大功的重臣可能被赏赐一件景泰蓝,从明初到清末一直都是宫廷重器。

景泰蓝尊崇备至,深藏皇宫六百余年,不为世人所知。当时收藏界流传一句话“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可见景泰蓝在藏家眼中地位之高。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北京APEC会议期间,景泰蓝《四海升平》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领导人,由于绝大多数西方人此前对于景泰蓝知之甚少,它的“突然”出现着实让不少外国人感到惊讶。

 


工艺特点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历史渊源

元代后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明宣德年间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清代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这个时期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花纹的内容也比明代更为广泛。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美细秀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这时已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使丝工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远远胜过明代,镀金厚重。从保存的器物看,至今仍光彩照人,越圆润结实,金光灿烂。

 

制作工艺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有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主要工序,如果连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制而成。最让人叫绝的是掐丝与点蓝。掐丝的师傅仅凭手中的一把小镊子,就能把柔软而有韧性的扁丝七折八拧,弯来弯去变成了一条龙身、一只凤头、一朵牡丹、一株兰花。然后将一根根扁丝粘在铜胎上,就像绘画中的白描,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来表现。一个光秃秃的铜胎经过掐丝艺人“心运其灵,手熟其巧”的装扮,山水人物、四季花开、龙飞凤舞等千姿百态的图案便跃然胎上,俨然一幅没有上色的立体画卷。

 

 

点蓝工艺更让人称奇。每位点蓝师傅的面前都有上百只盛着釉色的小碟,他们用一种特殊的工具“蓝枪和吸管”,将不同的颜色一点一滴的填入镶嵌在胎上的丝间,丝就是分开颜色的界限,经反复三四遍的点蓝烧制,点完蓝的制品表面便如同一幅水粉画。如果把掐丝比喻成绘画中的线描,那点蓝就如同绘画中的着色。

烧蓝更有一种神秘感。烧蓝师傅把一件刚烧好的产品从700摄氏度的炉火中取出,但瞬间火红退去出现褐色,又随着炙热的冷却渐渐还原到应有的色彩。水粉状的表面变成了晶莹润泽的凝固的流质,似玉比玉透明,似琥珀比琥珀光彩夺目。

烧制过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由于各种颜色的釉所含金属元素不同,其熔点也不同,一两分钟或二三分钟,控制好火中烧制的时间,使色釉熔化恰到好处,全凭炉前师傅的眼力。一件制品从第一道工序到完成制作至少10次入火历练,如果有一次烧制中出了问题就很难修补,甚至会前功尽弃。

景泰蓝,始终给人们一种异国风味,并且华丽夺目。经历600多年的描摹、烧制,传统的工艺师们慢慢将景泰蓝从器物的代称升华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景泰蓝是铜、珐琅釉、火三者结合的艺术,如同凤凰涅,燃烧一次,脱胎换骨,经过淬火,一个金碧辉煌、灿烂无比的“凤凰”腾空而起。

(图文根据网上内容整理)

上一篇:【雅器】怀袖清玩,又是一夏幽凉

下一篇:【雅器】翰墨雅韵,文房奇珍---古代文人的笔筒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