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器】核雕“鬼工技”-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器 >> 查看详情

【雅器】核雕“鬼工技”

浏览次数:1357次      更新时间:2015-09-21 00:36:00

我国古代曾盛行一种立体微雕技艺,是在核桃核、桃核、杏核、橄榄核上雕刻人物、动物、船只、花鸟、山水等形象,作品小巧可人,可随手把玩。果核质地细腻,坚韧,纹理很小,易于奏刀,是制作立体微雕非常理想的材料。所以,果核雕就成了微型立体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

立体微雕的历史非常悠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果核雕技艺受果核本身的局限,只能以圆雕、浮雕为主,艺人们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麻纹、质地,因材施艺,精心布局。

 

 

明代果核雕进入全盛时期,人们称之为“鬼工技”。当时特别是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带的装饰品,风行一时。明代核雕,造型古朴浑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刻画。从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不紧密,镂雕留有钻孔痕迹,磨工较粗,留有刀痕。

明清时核雕工艺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如明代常熟的王叔远首创以橄榄核雕制“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舱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魏学サ拿篇《核舟记》就是反映王叔远首创雕刻核舟之事在当时也被称为一绝。

核舟记(节选) 

作者:魏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O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本文选自张潮等人编写的《虞初新志》 )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珑,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写实,人物脸部雕刻更着重于逼真,动物着重于动态表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直,边线流畅,方圆合于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较密,镂雕很少留有钻孔痕迹,浮雕地子磨得较平,略留刀痕,磨工细,核雕穿线孔比明代及现代的核雕大。

清代,果核雕艺术长盛不衰,名家辈出。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姓金的老者,亦善核舟之雕,人称“有刻棘镂尘之巧”;乾隆年间的陈祖章、杜士元都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僮等八人,人物神态自然、宁静、超逸,个个刻画精致,在放大镜下看光影迷离。舟底刻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工夫令人难以置信。现在陈祖章的核舟尚有一件传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陈祖章“东坡夜游赤壁”橄榄核舟

该微雕高1.6厘米,长3.4厘米,纵1.4厘米。

 

核雕属于微雕范畴,与同是微刻的米刻、发刻又有区别。雕和刻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是三维的,后者是一维的,所以米刻、发刻虽然是微刻,但那只是在平面上留下划痕,而核雕至少是浅浮雕。

核雕工艺的创作,真如《诗经·淇渔》咏唱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需要掌握浮雕、圆雕、透雕、线刻、磨制等技艺,创作上既需要有一定的写实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手臂、手腕、手指对力的控制能力和手指头的灵敏能力。
 

 

核雕这门工艺属于功夫活儿,心浮气躁是做不出来的,桃核又小又硬,雕刻时,手指难免会被刀具锉伤,这就更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否则只能半途而废。

(本文根据网络内容整理)

上一篇:【雅器】一担风雅--提匣与行具

下一篇:【雅器】怀袖清玩,又是一夏幽凉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