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 | 她在山里,男耕女织琴棋书画,把日子过成诗-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雅士 >> 查看详情

愿 | 她在山里,男耕女织琴棋书画,把日子过成诗

浏览次数:1993次      更新时间:2016-06-11 15:40:00



她是敬一

平时大家更习惯称她为禅猫丫头

在那些美好的时光里

我们跟着丫头老师一起

习茶,做展览

在琴棋书画里

把日子过成诗
 

所有靠外力获得的东西终将散去,

心安的地方才是归处。

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在无墙博物馆,

体验手作与四季的快乐

敬一
 


有一个小朋友,今年刚3岁。

我们都叫他“释先生”。

释先生很喜欢和大人凑茶席,

我们喝武夷山的正岩茶,

他必带上牛奶屁颠屁颠爬上桌。
 

有时候,释先生会花上半天功夫刨土,

问他干嘛呢,

他说“看看小芽孢”。

说真的,作为他的妈妈,

我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着芽孢笑。

 

你可能奇怪,为什么我们会叫一个3岁的小孩子作先生,又为什么,他小家伙一个,却像参悟了大道理。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便是释先生从小跟着我,在山里长大。

我叫敬一,是释先生的母亲。16岁就去了北京读大学,我做过文案,当过编辑,在五道口倒卖过打口碟,也在民谣酒吧弹吉他。
 

存够了家当,就开始浪迹天涯。
大学的时候,我和三五好友,去草原,去沙漠,去辽阔的地方;
后来工作了,更喜欢一个人的行走,
开一辆破吉普,去寻访古镇、古村,
看丰富的地域文化,见有趣的人,听他们的故事。

也是在这个时候,受一位老先生的影响,我爱上了茶。
 

我的茶修笔记

 

一有空,我便开始往山里跑,峨眉山、武夷山、终南山......与茶有关的食物、器物、风物,也渐渐在我的生活中延宕开。

我跑到景德镇,住在制陶师傅的家里,去看陶瓷的造化,屏息开窑一刻的紧张;

去黄山红星造纸厂,

学习树木怎样变成落笔生花的宣纸;

去岩上采茶,

也在终南山隐休。
 

 


许多年下来,因为这样一个博物的过程,我发现自己与自然相处得无比愉快,变得宁静而充实,变得安定又自在。

那个时候,我在不同的城市开着10间风格各异的餐厅。它们正如火如荼赚大钱,我却决定将它们一一变卖。

朋友觉得可惜,他们不知道我是多么得意现在的、自由的状态。

我曾经的小店,酷虾一族

 

2012年,释先生出生了,他的到来让我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开始思考新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思考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空间和教育方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介质生活。

答案是,“回到自然里”。

 

2014年,我带着孩子离开了城市,来到京郊怀柔古长城脚下的一个自然村落。

这里干净的空气、阳光和水,非常适合每一天清澈的日子,于是自然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租下一间小院,按自己的直觉造一间山房。

我将山房取名为“汉方山房”,代表汉民族文化的一种沿袭。

在山房里,我陪着孩子读书、写字,空下来的时候则自己不断研习传统的煎茶方法,以及中医治疗方剂和手法。

 

累了的时候,

就抱起释先生,去山上转转。

这里不远处就是红螺寺,

释先生和寺里的师傅,早就成了老熟人。

 

起初一些朋友觉得困惑,并不明白我为什么带着孩子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可是来过山房之后,他们的困惑就消除了。慢慢的,我发现他们成了山房的常客,而且更愿意带着孩子一起来。

小孩子们,会在山谷里认识各种果树与作物,

他们采集时令的野菜,或药材,

他们观察家畜,或者野生的小动物。


 

这匹马,是释先生3岁的生日礼物

朋友说,孩子觉得这样的山水课堂,很有趣。我笑而不语,明明大人也觉得有趣,却偏偏要借孩子的口说出来。

其实最初带着释先生来这里的时候,我也有担心。但我发现他懂的比我想象的多,他在用自己的节奏来成长,甚至很多时候,要比我更具灵气和悟性。

小家伙弄琴的手法很专业

一年之后,一些朋友陆续搬来这里,和我成了邻居。

 

他们或是喜欢山居,或是精研一门手艺。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或是自己潜心创作和研究。总之山村里开始有了不同主题的山房。

丹青山房的主人丹青老师,是一位博物馆设计师,同时在水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

 

焚香、研墨、打一碗清水洗笔,

他的院落里,

时时刻刻都是墨汁和宣纸的香。

 

他一直觉得在传统的博物馆,

围墙和玻璃阻隔了人与物之间的沟通,

也一直在尝试打破这种局限。

 

另一处“半山山房”,主人是臻臻与英伟这对小夫妻。

他们继承了手工地毯的传统编织工艺,同时懂得哪一些天然草木可以用于布艺染色。

一些织作于明末清初的古地毯,曾在他们的手中复原,重新焕发出魅力。

我好喜欢这些专心致志,不虚张声势的人,他们拥有让周遭的一切变得舒服的能量。

丹青老师一提笔,臻臻与英伟一编织,立马整个人就安定了下来。

这让我越来越觉得,“大世界太纷繁,小世界自得其乐才是真理”。

 

我们的到来,使得村里人有了新的玩法。老乡们偶尔也会来做客,学习,指着宣纸墨水,问“我能不能试试?”

再后来,有更多的朋友特意来此,学习某项技艺。

还有一些家庭,带着孩子,赶在节气里来到山间,感受季节的变幻。

山房的主人们,会带着孩子写生,采集自然标本、食材和染材,和他们一起学习和创造。

 

我在武夷山书院,给小朋友们讲茶
 


这个过程中,丹青老师所追求的“打破墙壁”的状态,好像正渐渐出现,所以我们干脆成立了“无墙博物馆”。

它不是馆,而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的状态。

来山房的客人们,按照自己的直觉,

学习篆刻、学习古手工、学习闻茶、学习制药......

和我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慢节奏,享受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一些朋友希望我们能在城市里也举办手工体验活动,于是我们把“无墙”的概念,尝试着搬进了城里。

今年初春,“四季传家手艺·心念”系列第一次开展。

由书院中国基金会、居然之家顶层设计中心与我们共同主办,书院中国基金会的发起人李亚鹏先生也特意出席。

 

我们的展览,以四季为划分,虽然是房间中的展览,却颇具时令特色和元素。

第一次的展览开放在春季,所以必须有插花。

不用昂贵的器皿,而用自己一点点捏成、一点点上釉、一点点唱着歌熬过窑烧时间得来的陶器;也不用名贵的植物,而用山花野草。

 

古琴老师无声,

在三个穿粉色衣服的小姑娘面前,

也将琴声变得活泼起来。

 

装帧艺术家周文峰老师,

甚至带来自己的藏品,

讲解并展出起于唐代的古法装帧龙鳞装。

 

春季展览,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简静的手作过程给大人带来的思索,看到了孩子们脸上开心的笑。

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去把这种体验式的展览,持续下去。

如果传统手作、自然和城市生活之间

有一道墙,

那可不可以从“无墙博物馆”开始,

打破这道墙壁?

 

春季展览中,研习书画作品一次打破墙壁的尝试

6月9日,我们将举办“四季传家手艺·心念”系列夏季展。

夏季是热烈而丰盈的,缤纷而明媚的。

所以这次展览我们设置了古法植物手工染色的体验,传统山水画作品展和绘画体验等。

 

为照顾到各种感官,特别是味蕾,我们还请来了武夷山古法手工制茶师傅。

刚好5月份是武夷山茶叶采摘的季节,所以到6月展览现场,你将喝到今年的新茶。

 

我发起这次众筹,因为展览的场地费虽已解决,但手工艺人们来回的车费与住宿费、茶叶及工具的购买,和运输等费用仍有待解决。

另外除了实现展览本身,我也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样简单安静的生活也是一种选择。

 

无墙博物馆,不是展览,不是馆,而是有趣的生活体验。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安的那方山水,玩得自在并开心。

 

生活本身是丰富的,

去粗取精,去繁求简,

认真生活,

才能碰撞到某种叫做智慧的东西。

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

也请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

 

上一篇:她曾是名企高管,却辞职隐退,只为一方砚台。

下一篇:怀念丨您的世界与他人无关 我们的生命却与您相系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