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口花针,一根绣线,连缀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以浓郁的湘楚地方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刺绣艺术而闻名天下。1909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被赞誉为“迹灭针线”。
湘绣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湘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诗经》中就有“素衣朱绣”、“敝衣绣裳”的描写。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精美、针法细腻,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绣品,也是现在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手工刺绣实物之一。

从马王堆墓中出土的“乘云绣”可作为凤鸟乘云的象征,地下保存了两千一百多年仍然还能这么完整,颜色鲜艳,令人称奇。
197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一带发现了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马王堆墓葬,从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刺绣衣物、龙凤图案的绣品及树纹铺绒绣锦,堪称巧夺天工、举世绝伦的艺术品。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它们是运用细密的未经加捻的彩色散丝,在绢、绮、罗、锦的坯料上,用平针、辫子针、接针、打籽针几种针法绣成。

“信期绣”是出土的刺绣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绣纹是以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燕子作为主题图案,故称它为“信期绣”。
当时的湖南是楚国的一部分,所以到了汉代仍然延续着楚人敬畏鬼神、喜好巫术的风尚,所以在技法上花纹单位面积较大,当时湘绣的主题花纹是龙、凤、虎等,辅助花纹是枝蔓、草叶、花卉、几何纹,内容充满着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的散发着当代人现实生活的芬芳,有的有现实与幻想奇妙结合在一起的寓意,逐渐形成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长寿绣” 是汉代高档精细的刺绣品,多为翻卷的流云中有仅露头部的龙,据史书记载,一匹价值黄金两斤。
湘绣在清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最早,湘绣作为民间妇女生活技能的一部分,多为自用或礼品相赠。唐宋以来,朝廷开始出现掌管刺绣的专门机构,开始出现专业绣工。到清代,湘绣逐渐作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工作。到清末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湖南刺绣内容以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题材为主,构图主题突出,虚实结合,大胆利用绣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观。在造型手法上,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 在线描的基础上,适当地有些明暗对比变化,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尽在“施针用线”之中。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 。
湘绣独特针法介绍
掺针
湘绣主要针法,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逐变和混合均匀的色阶。绣工们“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色”,大大发挥掺针掺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生动地体现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的色彩浓淡和明暗的变化。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线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苏绣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
毛针
狮、虎是湘绣的传统题材,特别以虎更为著名。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毛针。后来,又由著名匠师余冬姑、余振辉姐妹俩加以不断完善。毛针的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起。该粗犷的地方,力求粗犷,使其有毛蓬松之感;细腻的地方,又不厌其细,使人难以看出每根毛路的针脚。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
劈丝分线
湘绣艺人在刺绣时,以手指劈丝分线,按刺绣所需粗细,把花线劈分成二开、四开、八开、十六开直至二百开左右。使绣线在底料上更加细密精致。劈丝分线是绣工的特殊技能,湘绣劈丝分线可细于毛发,竟入微茫,因而使绣品工艺质量达到平、齐、密、净、短、活、光、亮。
双面绣
70年代末,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传统双面绣的基础上创制了双面异物绣,即正、反两面轮廓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双面绣。1979年又创制了双面全异绣,即正、反两面形象、色彩、针法等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面。代表作品有“狮、虎”绣屏和“望月”绣屏。“狮、虎”绣屏的正面是仰天长啸的上山猛虎,反面却是低头夜行的下山雄狮。“望月”绣屏的正面为透过轻帘,只见丽人侧影,仰望明月;另一面是闺阁仕女云髻堆翠,在颦笑之余又流露出哀怨之情。双面全异绣要求设计者构思巧妙,绣制者在运针时具有藏针、隐线的高超技艺,而且丝毫不露针迹。
湘绣工艺流程
一件完整的绣品要经过选稿——制版——选料——印版——配线——刺绣——整烫——装裱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1)选稿 这是考验绣工的第一道坎,选稿主要以名人名画或有吉祥中喻义及民俗特色图案为主,考验着绣工的审美取向。
(2)制版 工艺师依据选定的稿样,在蜡纸上手工勾勒原图线条的过程。
(3)选料 根据绣品的种类和工艺表达要求选择最佳的底料。 原则:按单面绣、双面绣选料;普通缎料和精品缎料选料。
底料的主要品种及用途: ①素库缎:简称硬缎,是一种材质较厚的真丝底料,主要以白、米黄为主,因材质名贵,主要用于绣 制极品、精品湘绣。 ②软缎:材质较软,以白色、仿古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普通绣品。 ③透明尼纶、透明真丝:以白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极品、精品双面绣。
(4)印版 将制作好的手工模版用油墨印刷至底料(缎面)的过程。这个过程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报废的状况。
(5)配线 根据原始图案选择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线料。 线料主要分为丝线、绒线、金银线等。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 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 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6)刺绣 绣艺师将绣品绷于棚架上压条拉紧,然后通过不同的针法及线料搭配在底料上进行原作的复制及二次创作。
历代湘绣艺人应物施针,针对飞禽走兽、花卉树木以及山川人物各异的形神,前后创造出七十二种针法,除了常用的掺针(又称搀针)外,还有游针、毛针、齐针、平针、网针、打子针、交叉针(又称乱针)等几十种。平面绣以线平铺绸面,分32种;织绣以线交织而显,由一定图案组成,分15种;网绣是由结线或抽纱而成网状图案,分11种;扭绣以线扭结而成、也形成一定图案,分8种;结绣以线结成颗粒或圆圈而成,分6种。随着各种针法的不断完善,使得近代湘绣画面色彩转换自然,不留痕迹,线条简练,层次分明,形象逼真。
(7)整烫 绣工将绣品从棚架上拆卸下来,对绣制过程中的线头、污点进行手工清洗并使整幅绣品美观化平整化的过程。 用具:传统药水、羊毛刷、烫斗等。
(8)装裱 把绣制好的绣片用镜框的形式装潢好的过程。 镜框的主要原材料有:梓木、红木、紫檀木等。
湘绣“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和数百种绣线,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在上等丝绸、软缎等真丝材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细致入微地刻画出物象的内形外质,具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和“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艺术效果和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