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
秋分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大约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
与春分一样,秋分是我国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因秋分日居于秋季90日的中间,平分了秋季,并且此日昼夜长短一致,各12个小时,故称为“秋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时节,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与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雨,也就是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分三侯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在古人看来,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逐渐占上风,所以雷声渐收。

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塞之也。
“坯”,意为细土,因天气逐渐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也会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甚至会干涸。
秋祭月
古语有云:“春祭日,秋祭月”,秋分又是古代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有说中秋节便是由祭月节而来,因为秋分之日在农历八月的日子不定,所以秋分之日祭月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之日没有圆月会大煞风景,后来便将祭月节由秋分之日调至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