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r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农历节气小暑是古代民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农历小暑到来,意味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炎热季节。
小暑三侯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成三侯:“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鸷。”

温风,即炎风、热风。小暑时节开始后,炎夏逐渐到来,空气中很少能吹到凉风,所有的风中几乎都掺杂着热浪。

《诗经•七月》中有描述蟋蟀的句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指的便是阴历的六月,即处于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也不在田野活动,而是躲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

进入小暑节气后,因地面温度太高,老鹰已感受到肃杀之气,开始在清凉的高空活动。
时令·节俗

“出梅,入伏”是小暑的标志。进入小暑节气后,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伏”,即“隐伏避盛暑”的意思。盛夏开始,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大,平日应减少外出以避暑气。伏日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谓之苦夏,人们多会选择传统习俗里开胃消暑的食物进食,民间还有谚语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促进身体排汗,带出体内毒素。
【图片文字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