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书院中国

新闻活动

首页 >> 新闻活动 >> 书院专题 >> 知时节 >> 查看详情

夏至

浏览次数:1043次      更新时间:2015-06-23 11:50:00

 

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仲夏时节,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了极点,阴阳之间,此消彼长。此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正午阳光垂直射向地面,抓不住的是影子的身长。穿行于野花和草蔓间的点点流萤,仲夏夜的迷人,还有荷塘旁的蛙鸣交响。


 

 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夏至日,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后汉书•鲍宣妻传》里亦载:“妻乃悉日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兽类中的鹿,如同牛马一样,被人们饲养。

 


 

夏至日,蜩始鸣

 

《国风•豳风•七月》篇里记载:每年一到夏季,农历“五月鸣蜩”;“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曰蜩。”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由于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比较突出,因而被列入“七十二候”。按照西汉扬雄《方言》的说法,楚、宋、卫、陈、郑都称“蜩”,秦晋时才称“蝉”。形容蝉吟,《诗经》用“GG”,G是小声,陆游写“柴门入幽梦,落日乱蝉G”。楚辞用“啾啾”,啾也是小声,“蟪蛄鸣兮啾啾”,蟪蛄也是蝉。 


 

夏至日,半夏生

 

植物中的“半夏”,属于多年有毒的草木,地下生有块茎,产于我国北部西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它生长的规律特征为:每年一到农历夏季五月“夏至”节气,才开始生。然而,“夏至”这个节气,从时间上来说,恰恰为“夏季九十天”时间的一半,故得名为“半夏生”。 

我国中医学上,多用经过炮制的“制半夏”,性温、味辛,功能燥温化痰、和胃止咳,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呕吐、咳喘等症。


 

夏至日,冰消夏

 

古代用冰消夏的历史大概始于周代,王公贵族和富豪之家的夏天离不开冰块。《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清。 

宋代自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除专供朝廷和官员享用的官窖和王公贵族家中设立的府窖,民间也有商用的冰窖,供平民百姓购买使用,但冰窖经营有严格审批程序。宋人杨万里就对“冰酪”情有独钟,说:“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据说,现在风靡全球的冰淇淋就是由马可波罗传到欧洲的“冰酪”改进而成。



夏至日,夏九九

夏至以后,气候转热,因而有了古人的那首“夏九九”之歌。“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上一篇:小暑

下一篇:芒种

X关注书院中国微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