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关注】母亲的教诲是人生教育的底色|书院中国 【书院关注】母亲的教诲是人生教育的底色|书院中国

【书院关注】母亲的教诲是人生教育的底色

浏览:1593次发布时间:2015-09-16 00:44:00


梁启超说:“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亲是人生第一位老师。母亲的教诲是人生全部教育的基础和底色。我国历朝历代无不歌颂母教之重要,留下了“孟母断杼”、“欧母画荻”、“岳母刺字”、“陶母拒鱼”、“寇母遗诗”等教子佳话。这些母仪典范,至今影响着后人。观一君而知国运,观一人而知其家,观一母而知子之德行。所以自古以恚母教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

母仪天下从胎教始

我们不要以为胎教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其实早在西周时期,胎教就已经作为母教的开始。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惟诚惟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

 

 

周文王姬昌,一生为人慈善、心胸开阔,是周王朝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由于他勤政爱民,对百姓广施恩惠,使得他深得民心,为兴周灭纣的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周文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工作态度,这与他母亲太任的早期胎教是分不开的。

太任是周国附近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她为人仁慈虔诚,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她做事向来都是思量再三,不仅仅想到自己,而且还会顾忌到别人的感受。相对于其他女孩来说,太任显得成熟稳重。

《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一个不平凡的母亲孕育出来的孩子,一般也都是不平凡的。所以,经过太任的早期胎教以及后来的精心培养,所以才为历史造就出来这么一位伟大的君王。


严于律己身为范

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古人云:“孝廉出于寒门,圣贤在于母教。”我国古代的很多母亲文化并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但她们的共同点是深明大义,注重子女品行建构,懂得从点滴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一以贯之。

《礼记》中说:“幼子常视毋诳。”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父母不要说谎。孟轲母正是这样严于律己,不打诳语。孟母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

 

 

有一次,小孟轲看到邻居家正在杀猪,便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非常后悔:“孩子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明明是在撒谎,真不该信口开河。”为了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孟母咬牙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从邻家买回猪肉,炖好给孟子吃,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
 

防微杜渐敦品行

与重学崇文相比,历代母亲更注重对孩子品性的培养。她们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巧妙地输送到孩子心里。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由婶母一手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聪颖,常被夸赞,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婶母觉察后,让他背诵并解释《卖柑者言》。这是一篇杂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的腐朽本质。顾炎武解释得很清楚。

“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婶母追问。顾炎武无言以对。“文章的讽刺对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吗?如果做学问刚有一点进步就骄傲起来,满足于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顾炎武闻言大窘,从此立志进德,勤于修身。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宽严相济巧劝学

“知识改变命运”,古今一理。古时的母亲们都十分重视促子学习,千方百计地教子读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孔子约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故。母亲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但是,也是从小就受到父亲重文崇礼熏染的颜征在让孔子从小接触各种礼器,将“礼”的种子很早就种在孔子心中。后来,孔母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便教他念书。为了生计,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颜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与孟母一样,东晋名将陶侃之母也曾借助纺织教儿爱惜光阴,用功读书。她让小陶侃观察织布时梭子飞快穿梭的情景,温言启发,循循善诱,从此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八个字印在了陶侃心里。

 


教子清廉正义不违是

廉洁奉公是一种美德。我国古代的母亲,在他的儿女长大成人当了官以后,也不放弃教育的责任,教训他们的为官清廉,不能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表现了古代妇女的高尚品德。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

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

 

 

自古,中国就视父亲为天,母亲为地,母亲如大地具有厚德载物的涵养和美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是”。一位千古流芳的名人背后大多都站着一位贤良明理有主见的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该爱生活、爱学习,乐观向上,有清楚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断地从心灵上充实自己,挖掘自己,完善自己,未来才可能在孩子教育上独具慧眼、取法乎上,用爱心和智慧将孩子塑造成形象庄严、雍容大度、心地善良、做事可法、言色常和、利国利民之“大器”。

(本文根据网络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