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吟诵周本周盛大开幕

浏览:1134次发布时间:2015-09-17 13:14:00



吟诵,是用中国汉字的声韵含义进行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仅是便于读出韵律的趣味,意境的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能更直接地领略到中国经典文化中的意蕴和精髓,从而口口相传。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徐健顺近十年一直是吟诵学术、教育推广的积极践行者,他曾经这样评价吟诵:“吟诵,是纳尼亚的衣橱,走进去,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中国古代文化的活色生香的真相。”

 

南怀瑾: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2015年7月,以“吟诵与传统文化”为主题,北京市教委着力打造国学教育交流的公益项目——第三届“中华吟诵周”,这次盛会将汇集国内外各个吟诵教育、学术、传承人、展演团体以及吟诵爱好者推广者逾千人。吟诵周期间,吟诵学术教育、观摩展演、雅集交流、图书发布等一系列的活动将陆续开展。7月12日晚,中华吟诵周的开幕式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体育馆盛大举行。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赵敏俐,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健顺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他从现实价值、发展现状、文化内涵、学习方法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吟诵,并现场即兴吟诵。他认为,吟诵是小抓手,大主题,是落实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的利器,可构建中国人的慢心理、慢生活。吟诵的着力点在于“把握阴阳之道的中华文化基本立场,努力构造刚柔并济的中华品格,大力弘扬既勤且善的传统美德”。
 

南怀瑾:在吟诵中你感受到的中国气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处理事情的特有圆润方式,中国人的悠然人生。

 

自古读书皆吟诵。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也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像古人一样文斐然的篇章,更不用说诗词文赋的创作了。识字、背古诗文基本靠死记硬背。据调查,古诗文成了广大中小学生最讨厌的学习内容之一。这是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之一是:读书的方法错了!现在我们在用西方的方法或者没有方法在读书。枯燥无聊,效率低下!中国文化的学习毕竟要靠中国的方法,中国传统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就是古代所说的"读"。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把上学叫读书,把文人叫读书人。因为学习中国文化首先就要会读,即会吟诵!吟诵易学易记,优美动听,丰富多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理解、涵养性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吟诵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瑰宝,然而如何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中更好地推广发展传统的吟诵,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南怀瑾:汉语是一种旋律型声调语言,像水,圆润、连绵不断、柔韧、不固执、与太极拳、书法、古琴、茶相通。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因此,对吟诵传统的关注和传播,必将深化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研究。
 



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吟诵周”,海内外吟诵界、教育界人士济济一堂,交流学习,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华吟诵教育中心、亲近母语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华吟诵周”,各地的教师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吟诵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从2012年以来,全国多地以区域或学校为单位,加入了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导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吟诵教育研究”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