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一曲清音配好茶---“流水”与“高山”的对话|书院中国 【雅乐】一曲清音配好茶---“流水”与“高山”的对话|书院中国

【雅乐】一曲清音配好茶---“流水”与“高山”的对话

浏览:1674次发布时间:2015-09-21 22:30:00

《高山流水》,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传说,因此现在常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的高妙。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起分为《高山》、《流水》两首独立的琴曲,但并未分段。直到宋代,《高山》被分为四段,《流水》分成八段。该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谱的《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志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部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通过对流水动态的描摹,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宋 夏圭 临流赋琴图
 

第一段:乐曲引子。开始的节拍比较自由,缓缓的旋律营造着静穆的音乐氛围。接着,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并变换着音区,在静穆的气氛中显露出磅礴的气势,令人犹见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的景象。

第二、三段:节奏明朗活泼,旋律用清澈的泛音演奏,富有跳动感,犹如高山峡谷中淙淙的清泉溪水奔流而出,静心感知,能体会出曲作者于深山密林静听潺潺流水的愉悦之情。

第四、五段:以行云流水的韵律营造出水流一泻千里的沸腾澎湃之势。

 

1994年 黄君璧 高山流水图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犹如激流回旋,浪花飞溅。接着用“猛滚、慢拂”的演奏手法,结合递升递降的音调,刻画出流水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的气势, “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短小精悍的泛音滚拂段落,是高潮后的余波,在高音区以一连串先降后升的泛音群旋律,给人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微沤”的景象。(《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清 梅清 高山流水图
 

第八、九段:好似流水经历了与狂风恶浪的搏斗,依旧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傲然奔流,这种豁然开朗、别开生面的境界使听琴者的心情也变得坦然。

尾声以透明的泛音演奏出舒畅的短小乐句,令人心旷神怡,袅袅余音之中稳定地结束全曲,犹如流水在历尽险滩之后最终汇入大海。

《流水》与“高山”的对话

 

 

古人喜好雅集,聆乐时品茗或者品茗时聆乐都是寻常之事,台湾的林谷芳先生更想在两者之间寻求出一种“茶与乐的对话方式”。曲生于性情,茶生于自然,不同的曲配上不同的茶,能在领略自然山水情趣的同时滋生出生命的多重体验。今虽只留《流水》一曲,却可配一盏清香的冻顶乌龙茶。山水兼具,茶事乃兴。植于高山之茶,既有水的清透,也有山的沉厚。而冻顶乌龙正具备山的深沉特质,“如人如中年,有一份外放后的反观,昂扬后的怡然,”更如奔腾激荡的流水在历经万壑千岩后终入大海后的淡然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