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器】丝不如竹亦漫语---竹丝工艺|书院中国 【雅器】丝不如竹亦漫语---竹丝工艺|书院中国

【雅器】丝不如竹亦漫语---竹丝工艺

浏览:960次发布时间:2015-09-20 23:21:00

 

在飞速的发展车轮中,会有人质疑我们日常所用的产品,为何设计都是冷冰冰的金属、塑料、玻璃等等材质,且外观设计感觉都是来自西方的语言……这真的属于我们内心的东西吗?中国的设计师只能这样一直模仿下去吗?有了这些疑问,便有人将目光转向曾经觉得很老土、已经过时的传统手工艺。

竹丝编织是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我国南方地区竹种丰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刚竹、毛竹等约二百多种。

古人则除了将其列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外,还对竹子颂以不同诗句。苏轼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陆游说“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爱竹善画竹的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而竹子除了常绿长青,为人盘中之美餐,还可有更多用途。

 


 

本文介绍的竹丝工艺源自古老的鸟笼工艺。除了童年的印象,现在的街心公园也偶见老人提着几个鸟笼散步遛弯,聚在一起欣赏小鸟唱歌的人还是很多的;在老城区里,抬头仰望,许多阳台上都会挂着好几个鸟笼。

当设计师找到了尚存的鸟笼师傅制作者,每天与之相处之后,发现鸟笼师傅们都是极其安静的人,工作过程里几乎都不说话,非常低调。

在平日的观察里,我们逐渐发现了这种竹丝工艺的独特魅力,它犹如建筑一般,充满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竹丝的交错编织,在灯光下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使用天然的材料,必须了解它们的天然属性,例如竹子,不同竹子的物理特点都是不一样的,竹丝是用南方的大毛竹抽丝而成,竹子的产区,成长年份,采伐时间,晾晒时间,制作加工工艺等等,都会影响到竹丝本身。师傅们长年累月通过双手与竹子竹丝接触,练就了一看一摸一弹就知道竹丝的品质。竹子有很好的韧性与柔软度,但并不像铁丝或塑料一样可以任意造型,要顺着竹子内在的力量,了解它懂它,才有可能把它们发挥得更好......

而竹丝工艺,这种不仅靠双手的灵活,更需要智慧的手工艺,看似简单的操作却令人体会手心合一的魅力。相对于常见的竹编工艺,竹丝工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般能够独立做出一个鸟笼出来需要至少10年的手头功夫。匠人必须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才能把这个工艺做好,制作过程中也需要耐心和细心,每次看着师傅们将简单的材料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充满人性温暖与智慧的竹丝作品,都令人充满惊喜与感动。

用自然赋予的材质,制成的器物,拥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温度。

 

 

文中所介绍的这种竹丝工艺用的竹子是南方的大毛竹,种子播下以后,最初的5年里,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但5年后,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750px的速度急速生长,并在6个星期之内长到15米的高度,它们这股厚积薄发之力,似乎也在激励设计者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