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楼宇烈: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楼宇烈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大家又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对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禅宗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将禅看成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很神秘的、彼岸的一种境界。然而,禅并不是彼岸世界的东西,禅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中间,禅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禅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禅宗是非常注重现实的,或者用禅宗的话来讲叫做“当下”。我们的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既然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学禅就是要从你的本分事做起。有人问学禅有没有一个次第、一个道路可循?有。这就是三句话,或叫做“禅学三要”“修禅三次第”。
做本分事
第一句就是“做本分事”,做好你现在应做的事。这正是佛教所讲的“无修之修”,这个其实比你想要通过学一个什么方法去修是更难的。因为就一般人来讲,他们都是不太安于自己的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而且总觉得我手里做的这件事是委屈了我这个人,而我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适合我做的事。所以说要能够做好你手下的本分事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禅正是要在这个地方考验你,锻炼你。
禅不是要让我们离开现实世界去幻想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而是就在现实生活中让你去体认你的自我。我们有句话叫“自寻烦恼”。你自己有了分别心,自己讨厌这个现实生活环境,讨厌这么多的包袱,就想跳出这个现实生活环境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躲起来,可是有这样一个清净的地方吗?没有!看起来你是跳出这个环境了,可实际上你是放下这个包袱又去背上另一个包袱,逃出这个牢笼又去钻进另一个牢笼。
所以禅宗是非常强调当下就觉悟到你的本性、本心是没有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把烦恼加在自己身上,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你要离开现实的世界去寻找一个清净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烦恼,因为你找不到。所以我们要从当下的本分事做起,这是第一步。
持平常心
第二句话是“持平常心”。这句话和前一句话是相通的,但是它对你的要求又提高了一步。因为虽然你做好了本分事,但你是否还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计较呢?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用佛教里的话讲就是能不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哪“八风”呢?利、衰、毁、誉、讥、称、苦、乐。“利”就是顺利,“衰”就是衰落,“毁”“讥”就是毁谤你、讥讽你,“誉”“称”就是赞扬你、吹捧你。你做任何事情,在这八种情况下都能不动心,那是需要很高的修养的。
大乘佛教讲“六度”,即从此岸世界渡到彼岸世界的六种修炼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第三度讲的忍辱,我们常常将它理解成忍受屈辱,比如别人打你、骂你你都能忍住,或者甚至像基督教里讲的那样,别人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送上去。其实佛教里讲的“忍辱”不只是忍受屈辱,你还要能忍住人家的吹捧。“八风”里不仅有毁、讥,还有称、誉,对于别人的毁、讥,你可能忍住了,对于别人的称、誉你能不能也不为所动?而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成自在人
第三句话就是“成自在人”。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了,那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吗?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写的佛、菩萨他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心经》的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怎样才能成自在人呢?什么是大自在境界?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这句话在一般的思维方式下是不好理解的,而佛教通过这个要说的是,你不要被这些外在的相状所牵动,你虽然整天在吃饭,走路,但不会被米、路这些外境所干扰,而你又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外境。修禅并不是要你躲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什么东西都见不着,好像这样就不会被外境干扰了。其实就算到了深山老林里面,要是你的心不净的话,你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可能比你在这热闹的地方更多。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三个步骤,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有些人听了我这三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能不能给它再对上三句,让它成为一个对联呢?我想了想,觉得对上这三句话比较好,今天也奉献给大家: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这三句话应该算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精神。
行慈悲愿
大乘佛教从哪入手?就是从慈悲入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对众生要行慈悲,而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修证的过程。因为最切实地来讲,怎么才能行慈悲?慈悲就是你的本分事。
起般若慧
第二句话“启般若慧”,“启”就是开启,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但它跟我们平时讲的智慧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我们平时讲的智慧就是指一个人很聪明,或者这个人对事物能够分辨得很清楚。我们平时的认识就是从分辨开始的,我们讲一个东西是方的,这是相对于圆的、三角形的来说的。可是正是这种分别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分别心、执著心。
在佛教看来,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别,即“我执”,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来说都是来源于“我执”,将我和他人对立起来。那么要怎样才能破除这种分别与执著呢?那就是要用一种般若的智慧。所谓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这种分别,它是一种平等的智慧,用《金刚经》里的话讲,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种所谓平等、无分别是在什么基点上来讲的呢?就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是空的。为什么说它们是空的?因为一切现象世界的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缘起”,既然是缘起的,这个事物就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它是各种因缘集合在一起的,因缘际会,才有这个生命体。所谓生命体都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即色、受、想、行、识,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在佛教里称做“无我”,因缘一旦散了,这个事物也就没有了。因此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的事物是没有恒常性的,是刹那生灭的,所以佛教里讲“无常”,一切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样的过程,一切非生命体也有成住异灭这样的过程,所以佛教才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样你就不会产生种种颠倒妄想,去执著它。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平常心,不会去计较得失。
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别心、执著心,以及由这种执著心产生的贪、嗔、痴这“三毒”。贪就是贪得无厌,嗔就是恼怒,痴就是不明事理。人们的一切烦恼就是来源于这“三毒”。
有人会问佛教讲消除“执著心”、破除“我执”,这和有人生目标、有人生追求有没有矛盾。我想这是两个问题,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追求呢?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标,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人生目标。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我,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瞎追求这个追求那个,那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可是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了自我。这并不是执著。我们不要把两种执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种执著心,这是佛教里讲的“精进”,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们这里要破除的“我执”。
证菩提道
第三句话是“证菩提道”。《法华经》里讲,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的,这个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佛教说,这种般若的智慧就是让你悟到你自己的本来面貌。
佛教最终来讲是讲人的觉悟的,觉悟人生,认识到自我,而不被现象世界的我牵着鼻子走。如果你回归到真正的自我,那你就是自由的,现在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的失落。我们所以烦恼,所以觉得没有自由,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必然,如果你认识到必然,那么你就有自由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则都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你是不能随便违背的,违背了就要惩罚你。可是你认识到这种必然性,按照这种必然性去做的话,那么你就到哪都是自由的。
我讲完这两个联了,有人就会问:是不是还有个横批啊?是有个横批,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
这就是说,佛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是脱离世间的生活的,恰恰相反,它是从当下做起的。大乘佛教起来以后,它对原来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即所谓“小乘佛教”最大的批评就是这些部派佛教“欣上厌下”。所谓“上”就是菩提、涅,“下”就是生死、烦恼。小乘佛教把“上”看得很重,拼命地追求,把“上”“下”看成是对立的。但其实二者并不矛盾。
佛教并不是宣扬命定论,你的命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造这样的业,就受这样的报,你一念之差,你觉得现在生活在地狱里一样,但你也完全可以改变你的心念。因果理论是两方面的,它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做“命由己定”。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当下,是靠你的觉悟来解决你自己的生死、烦恼问题。
上一篇:礼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