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之心纸上看

浏览:725次发布时间:2015-08-17 17:02:03

 

在中国陕西西安市西南30多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纸村”——北张村。今年77岁高龄的张逢学老人是目前北张村中技艺最高的匠人,被称为“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从12岁就开始学习造纸技艺的他,是如今北张村里为数不多掌握古法造纸术的人。

 

 

据当地人介绍,北张村一带的造纸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蔡伦时期。数千年来,邻水而居的北张村纸匠一直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按照古人复杂、完整的流程,利用纯天然纤维制造楮皮纸。但随着工业化冲击和手工纸张市场的萎缩,村里依然保留传统工艺手工造纸的仅剩下张逢学老人一户人家。

 

张逢学老人说,北张村沿用的传统造纸工艺使用工具简单,但操作工序复杂,整个过程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包括踏碓、切翻、捣浆、淘浆、下槽、杖槽等。这些工序都是祖上一代代手把手传下来的,必须由手工完成,而且要付出超强的体力。

 

 

今年,书院中国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曾去拜访张逢学老人一家,并亲自体验了其中“抄纸”的步骤,用抄子抄纸,是造纸的主要环节,其核心技术是吸鼻头,还需阴阳有序,这样利于揭纸。

 

工作人员也体验了一下“抄纸”这道工序,虽然看似简单,而亲自操作起来,实则并不易。搅浆的尺度、抄子入水的深浅、抄子抄纸的快慢都是有讲究的,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成为或薄或厚的失败品,从而废掉重来。

 

 

在操作台的左侧,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直径约15厘米左右的圆坑,便问其通途,张逢学老人说,这个是放火炉用的,冬天太冷了,得靠它取暖。工作人员观察了圆坑与胳膊的距离,其实很近,很容易被火烫到,而距离要是再远些,又怕烤不到火,看着半露天的操作棚,想象着这冰与火并不是太完美的结合,不免一阵阵的心酸。

 

 

张逢学老人告诉工作人员,除了春节休息7天左右,其他时间都会进行造纸的工作。传承人张建昌也表示:手工造纸不但是一门技术活,而且还是汗水和体力的结合。听完这些话后,再看着大门口处上横框写着的“贵在自立”的警语,感受着他们的艰辛与不易。虽并不富足的一家人,但是其匠人的精神和传承的态度,让人发自肺腑的尊重与敬佩!

 

 

经历这些工序所制作出来的楮皮纸,韧性强,耐保存、不宜破损,因其制作流程不受现代工业影响,纸张更是纯天然制作,是进行书画创作的上好选择。“这种纸保存性强,因为它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化学药品,所以它这个保存性强。写字画画,保存一千年两千年,永不变形。”张逢学说,北张村的手工造纸不仅具有“一帘多张”的高产特色,而且历经千年存放也不会损坏。话语间,老人对家乡这种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充满自豪。

 

 

张逢学老人是现在唯一一个能完整熟练掌握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于2008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在2009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张逢学儿子张建昌从10岁时开始学习传统造纸技术,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熟练掌握了世代祖传的传统皮纸的制作工艺。对他来说,古法造纸并不是一项用以谋生的手艺,而是沉淀着自身深厚情感的神奇技艺。张建昌说,和自己当年跟随父亲学习一样,他的儿子张刚如今也开始跟随自己学习这项家传技艺。

 

“现在村里4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造纸了,如果没有支持和保护,再过十年,这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肯定会消失。”张逢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造纸工艺受到现代造纸产业的冲击,加上手工造纸非常辛苦,北张村人如今多都另谋出路,张逢学家成为村里唯一留存的专营造纸的人家,而其儿子张建昌也成为村里唯一的造纸手艺的传承人。

 

 

先人手艺不能继续传承,是张逢学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每当有人问起他如果有人要跟他学造纸他教不教时,他都会说:“只要他肯吃苦我肯定教,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了。”

 

 

2013年11月26日,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古法造纸传承人资助项目开始实施,对陕西西安楮皮纸造纸传承人张逢学之子张建昌进行资助。尽管传承了1000多年的造纸工艺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但张逢学老人还是希望通过祖孙三代的传递与努力,延续这项祖辈传下来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