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丨手推门为"启" 丝遮眼为"蒙"|书院中国 说文解字丨手推门为"启" 丝遮眼为"蒙"|书院中国

说文解字丨手推门为"启" 丝遮眼为"蒙"

浏览:2602次发布时间:2016-02-01 16:07:00


 

 

五千多年前,象征着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旦”出现了,文字以图画的形式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各个时代思想、艺术的传承。

到了现代,尽管汉字由古文转化到白话文,尽管古文字原有的文化承载已经依稀模糊,但是汉字没有消失,也不曾被遗忘,并且在传统文化复兴的盛世再次被世人学习传递,并展现出悠长丰沛的活力。

我们推出“说文解字”的栏目,希望与同道之人交流汉字的起源、演变,或许对我们更恰当理解词义、理解中国文化有一点点启发。

说文解字        启    蒙  

qi 启

 

 

“启”字,_也,从甲骨文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启”字是左边一只手、右边一扇门组成的。一只手打开一扇门即为“开”。《左传》就有“启门而入”的句子。教育的开始都为“启”,打开遮蔽的尘埃即为“启”。后来,“启”字引申为“引导”、“陈述”之义,如《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文字启示录=

开启一扇门,

呼吸新鲜空气,

启发民众智慧。

 

meng 蒙

 

 

“蒙”字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遮盖。甲骨文中的“蒙”下方是个“人”形,上方是个被东西蒙上眼睛的形状,显现出“遮蔽”的本义。篆文中的“蒙”字形更复杂一些,上面是一种名为“菟丝”的植物,没有根,靠缠绕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生存。下面是“豕”,做声部。

= 文字启示录=

眼睛被蒙上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灵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