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苍翠色 节节生姿

浏览:929次发布时间:2015-08-18 17:03:42

一月末的益阳乡下,气温骤降到零下二、三度,阴雨绵绵的天气让人冷得发抖,狗尾巴草往昔的绒毛,也早已被冰水所融浸,变成了美丽的冰毛。

 

 

而霜冻也早已在密密麻麻的竹子上结下了冰碴儿,有些还形成了冰柱,但这并不妨碍展现它傲人的身姿。

 

2000亩硕大的一片竹林,柔嫩而又威壮的一颗颗竹子或挺拔着,或轻弯着,有些弯的深了,头碰着头,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爱情传说。


 

竹艺师危禄绵轻轻抚摸着青绿绿的竹干,他的眼神出现了一丝脉脉之情,是啊,他这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倾覆于此,沿袭着小郁竹艺的传承,将这一棵棵的青翠,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着最美的诠释。

 

 

危禄绵是益阳小郁竹艺国家级传承人,自1992年开始入行于小郁竹艺,一眨眼,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

 

在湖南,只要一提到竹器,定非益阳莫属。而在全国,益阳竹器的水平和知名度也是名列前茅的。

 

湖南省益阳市作为全国竹类资源蓄积量排名第三的城市,自明代开始就成为了“竹器之乡”。益阳县志上记载,从明初开始,小郁竹艺已经成为益阳主要的产业,年产量可以达到10万件以上。而到了家具材质多样化的今天,纯手工活儿的小郁竹艺跟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也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小郁竹艺项目列入了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小郁竹艺项目又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艺师的精湛技艺】

 

危禄绵的作坊,位于相对于益阳市中心比较偏远的一个半露天的门房里,作业中的竹艺师们有的正在打磨着竹椅靠背,有的正在削打着古琴桌,有的正在将一根根小竹子进行“郁制”竹丫花。

 

 

看似一件简单的竹器成品制作出来,实际上它包括了由选料下料、烧油烙花、劈开削打和打磨上漆等30多道工序组成,最终运用“郁”的艺术,将原始材质的竹材,变成了一件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竹器。

 


 

“郁”,益阳方言,是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成为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种工艺。益阳小郁竹器就是以这种工艺为主,结合拼、嵌、榫合等传统技法制作的小竹器。

 

  

“因为竹子是有韧性的,加温以后就可以把它的纤维软化,软化后就可以来定型、造型,根据设计要求,想要什么样的形状,就可以把它郁到什么样的形状。”危禄绵一边制作,一边讲解着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

 

       

小郁竹艺的材料均是采自麻竹纤维紧密、土质最好的安化敷溪地区,这种麻竹也通常被称为“铁麻竹”,十分耐用。在保持湿润的空气下,其制作好的竹器使用几十年都没有问题。

 

       

在危禄绵不远处沉浸于榫合工艺的老者,正是他的师傅——谢长庚。他已经72岁了,1955年开始学徒,1957年进厂工作,到今年,已经在小郁竹艺这个行业整整贡献了60年的光阴。上世纪80年代,谢长庚曾远渡几内亚比绍传授小郁竹艺的制作工艺,是目前技艺最为精湛的竹艺师。

 

       

“小郁竹艺没有十年的功夫,难修。”谢长庚语重心长地说。

 

姜还是老的辣,谢长庚正在制作的这一把竹椅,整体工序下来最终变成成品仅仅需要4天的时间,这在行业里也是属于非常快的速度了,这个速度并不输给危禄绵这一代的“年轻人”。整体竹艺不用一钉一铆,均采用榫卯的连接方式,这更为难得,别看老师傅岁数已经到了古稀之龄,然而做出来的质量结构紧凑,坚韧耐用,让人叹为观止。

 

 

“您的手还得再上点药”突然有人对谢老师傅说了一句,这时才看到他的手指,血渍已经凝结,变成了赫黑色。“哦,没事,没事,这都是家常便饭”谢老师傅只是笑了笑,并不当回事。

 

 

后来得知,这些竹艺师们的双手,基本都是常年裹着创口贴的。前两天竹艺师刘师傅一不小心,指甲刚刚被削下去一半。还有一次,一位师傅在拿工具往上挑的时候,一下把鼻子给戳破了一大块,险些削下去半个鼻子。

 

 

除了危禄绵和师傅谢长庚,目前在厂房里只有两位全职的竹艺师在继续着小郁竹艺的制作。他们只要是家里没事的时候,全年都会在厂房里“温故”着这项面临失传的手艺。“如果让师傅没事做,他的手艺慢慢就会生疏了。”尽管目前的工程工作不是太忙,但危禄绵还是要让竹艺师们的手保持着“热度”。

 

益阳市博物馆内的精美竹艺

 

益阳市博物馆内展示出的小郁竹艺工具

 

益阳大剧院的戏楼全部由竹艺打造

 

 

【后继之人“还在找”】

 

危禄绵在10来岁的时候住在了竹艺厂的旁边,每每看到竹艺师们做出来各式各样的竹器,好生喜欢。“我当时就认定,长大后也要做这个事情”。

 

1992年,29岁的危禄绵从当时效益不错的灯泡厂辞职,把几位已退休的老竹艺艺人和民间竹艺艺人请出山,创办了益阳市传统竹艺厂,到现在已经做了有20多年了,虽然很多人已经不再从事这项手艺,然而危禄绵为了儿时的梦想和现如今的传承责任一直坚持着、坚守着。

 

       

目前,益阳一共只有不到10人在坚持着小郁竹艺的制作,而大部分又都属于专事工程,有活儿的时候,才组织着几个人一起干。在这当中,52岁的危禄绵算是最年轻的一人。

 

而小郁竹艺的大部分重担其实也都放在了危禄绵一人的身上,他也常常感到顾不暇接,谈业务、搞设计、组织生产、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及其他社会活动都是他一个人操办。

 

 

当问及是否还有下一代传承人之时,危禄绵的神情露出了丝丝无奈与尴尬,一句“还在找”,面容间只是苦笑。

 

危禄绵的办公椅

 

危禄绵有一个女儿,而小郁竹艺的竹艺师们清一色的均为男性,因为这涉及到劈、打磨、火烤等多项专属于男人的工种,所以这项手艺自然就和女子无缘了。

 

而危禄绵的妻子李新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丈夫过于操劳,时不时的会来厂房一起打打下手。“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现在只有两个师傅,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来学习这项收入并不稳定的手艺。”李新感叹道。

 

别说是女子,现在就连青年男子也不愿意学习这项传承手艺了。

 

危禄绵与妻子李新

 

李新还表示,现在首先得打开市场,让人看到小郁竹艺的前景,才有人愿意来尝试这项手艺,才能进行学徒的招募,没有生活来源,是没有人过来学的。

 

 

曾经有很多人都问过危禄绵“是否后悔了”,危禄绵坚定的说,我一点都不后悔。对于小郁竹艺来说,在小时候是一种爱好,而到了现在就变成了一种责任。现在国家把这个项目交给我来保护,让它传承下去,虽然我肩上的担子很重,但这对于我自己和对于整个小郁竹艺而言,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会坚守这个行业一辈子!

 

小郁竹艺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其经济状况并不稳定,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书院中国基金会希望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故而将小郁竹艺列为继“积文斋笔墨”、“陕西古法造纸”、“武夷山手工制茶”后第四个传承人资助项目,于2014年12月与传承人危禄绵签订了资助协议。